饿的时候,很多人的肚子都会发出咕噜声,这种声音在医学上被称为“肠鸣音”。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同的肠鸣音代表着不同的信号,有5种一定要注意,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肚子里的“咕噜声”从何而来?

肠鸣音主要由小肠的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这3种形式产生。

  • 紧张性收缩: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是保证小肠进行其他运动形式的根本。
  • 分节运动:充分混合食糜和消化液,以便更好地进行化学性消化。
  • 蠕动:主要起着推动食糜的作用,蠕动伴随小肠全程。

为什么饿的时候肚子会咕咕叫?

这是因为,当胃部食物基本消化殆尽,即便胃已近乎排空,胃液仍会持续分泌。在胃液的作用下,胃部收缩力度增强,这种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收缩会刺激神经,将信号传导至大脑,从而让我们感知到 “饥饿”。

有时,你听到的肚子咕噜咕噜声是由小渐大的。这是由于饥饿引发的胃部剧烈收缩,会迫使体内气体向前移动,当气体穿过狭窄管腔、冲破液体时,便会发出声响。而且,管腔越狭窄,产生的声音也就越明显。

这 5 种肠鸣音要注意

肠鸣音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肠鸣音由肠道蠕动,以及肠腔内气液相互作用产生。

正常人每分钟肠鸣音4-5次,声音和缓不易察觉,多在脐周能听到。医生常通过听诊器检查肠鸣音判断胃肠道状况。

若肠鸣音每分钟超10次或音调异常高亢,是肠道发出的 “警报”,不同异常肠鸣音对应不同健康信号。

1. 单纯性咕噜声,身体没有其他异常——消化不良

乳糖不耐受者空腹喝牛奶,会刺激肠胃蠕动,引发较大肠鸣声,严重时还会腹泻、呕吐。

此外,食用土豆、红薯、黑豆等易产气食物,以及紧张、焦虑等情绪刺激,都会加快肠蠕动,导致肠鸣音亢进。

2. 肠鸣音次数增多,响声较大,感受到蠕动——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还会伴随腹胀、腹痛、便秘、大便不成形或食欲大减等症状。

3. 肠鸣音减弱甚至越来越轻——腹膜炎

腹膜炎发作时,还会伴有腹痛、腹肌紧张等。老年衰弱的病人,身体还会逐渐发热,腹膜因受刺激还会引起恶心、呕吐。

4. 肠鸣音次数显著增加,每分钟达到15次以上**, 响声频率增强——肠梗阻**

若肠鸣音清晰,甚至出现金属音,可能预示着机械性肠梗阻。而肠麻痹发作时,肠道停止蠕动,肠内容物不再移动,肠鸣音也会随之消失。

5. 肠鸣音亢进伴有腹痛、腹泻,甚至便血——急性炎症、消化道出血

肠内气体不仅可能从外界进入,也可能因肠内菌群失调由细菌产生。另外,长期肠鸣音亢进并伴有腹痛、排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或许是肠癌的早期信号。

不过,这些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有不适症状还是及时就医、谨遵医嘱,切勿在家自行判断,以免延误病情。

出现肠鸣音,如何“营救”肠道?

既然肠道派肠鸣音来向我们“求救”,我们应该怎样“营救”我们的肠道?

1.细嚼慢咽,吃饭少言

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尽量减少交谈;同时,避免吸烟、嚼口香糖,少饮用碳酸饮料,以此防止过多空气被吞入体内。

2.合理进食

建议减少高淀粉、高蛋白类食物的摄入,日常生活可以多饮用酸奶。酸奶中含有益生菌、双歧杆菌等菌群,可以帮助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蠕动,从而改善肠鸣。

3.注意胃部保暖

寒气入体会影响到肠胃的正常运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平时应注意腹部的保暖,尽量少吃喝太凉的食物和饮料。

4.关注饮食搭配

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我们要注意进食的种类,注意自身特殊状况,如乳糖不耐受者就应尽量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

肠鸣音是肠胃的“语言”,它在用自己的方式与你沟通,在它向你反馈身体状况时,请不要忽视,认真分析不同的状况,善待自己的肠胃。

来源: 文字来源参考:科普中国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