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科普进校园(第十一期)——“世界油王”的传奇故事

5月6日,清华附中文昌学校小学部4年级的课堂里掀起了一场“油脂探秘”热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热带植物有故事”科普课堂第十一期开讲,李启黉博士以“世界油王”油棕为主题,为师生们展开了一场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植物科学盛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植物界的“油脂江湖”中,有一位默默无闻的霸主。你们能猜出是哪种植物吗?课堂上,李启黉博士通过油棕的生物学形态结构讲解、数据对比和生活实例,深度解读油棕的 “三高”特性:亩产量高:作为单位面积产油量最高的油料作物,油棕每公顷年产油量达 4-10 吨,通常是大豆的 8-10 倍、花生的 5-6 倍,被誉为 “产油界的劳模”;含油率高:独特的 “一果双油”结构堪称植物界特例,果肉(中果皮)可提取棕榈油、仁(胚乳)可提取棕榈仁油,两种油脂的含油率均高达 50%;经济价值高:从食品加工(油炸薯条、巧克力)到日化生产(护肤品、清洁剂),从生物柴油到医药保健(高活性抗氧化成分),油棕构建了覆盖多领域的全产业链价值体系,其类胡萝卜素含量更是远高于普通胡萝卜。

针对当下关注的环保议题,李启黉博士特别介绍了油棕的生态循环利用价值:榨油后的果渣、果壳可作为生物质燃料发电,提炼剩余的生物活性成分可制成天然保健品,油棕空果串、叶片、树干等富含木质纤维素,可作为替代木质家具加工制品的绿色原材料,可实现 “一吨油产出,九吨资源利用”的零废弃目标。在东南亚和非洲,油棕种植园不仅是经济作物产区,更应该结合林下优势,结合动、植物生态循环复合种养模式,使其成为退化土地修复的生态引擎。李启黉博士指出,这种“环境友好型”作物在助力农户脱贫的同时,也为全球油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互动环节中,通过油棕生物学特性的知识问答和地理分布图讲解,学生们直观感受了这一热带作物从 "种子到产业链" 的神奇转化。当看到油棕种子发芽到满树硕果、助力农户增产增收时,孩子们纷纷惊叹:“原来油棕不只是绿化景观,更是生活中的美食伴侣!” 课程结束后,李博士向学生赠送了油棕DIY印花环保布袋、笔记本、笔,鼓励大家关注热带农业科学,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作为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科研机构,中国热科院椰子研究所一直专注于热带油料作物的科普推广和技术研发。本次活动是“热带植物有故事”系列课堂的第十一期,其目的是通过贴近生活、富有场景的科普方式,让青少年认识到热带作物在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该系列课堂接下来将围绕“热带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花卉、水果”等主题继续进行,旨在进一步缩短公众与热带农业科学之间的距离。

下期预告:热带植物还有哪些神奇技能?关注 "热带植物有故事" 科普课堂,我们下次再见!

来源: 椰子大观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