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困惑:为什么同样的汤,有人放三天没事,有人隔夜就馊?

老一辈坚信“汤要烧开晾凉再放冰箱”,年轻人却觉得“趁热塞冰箱省事”。但现实往往打脸:

• 案例1:王阿姨的鸡汤烧开后自然冷却4小时才冷藏,结果第二天表面结满白霜,底部发酸。

• 案例2:95后小林将刚煮沸的排骨汤直接倒入玻璃罐冷藏,3天后加热后全家腹泻。

核心矛盾:

烧开后的汤,究竟该自然冷却还是直接冷藏?答案取决于微生物、温度、容器的“三角博弈”。

二、科学拆解:汤的“腐败三要素”与保存关键点

1. 微生物:看不见的“汤杀手”

• 黄金繁殖期:食物在40℃~60℃(“危险温度带”)时,细菌每20分钟增殖1倍。

• 常见菌种:

• 芽孢杆菌:耐高温,100℃沸水5分钟才能杀灭,存在于生肉、骨头中。

• 假单胞菌:嗜冷菌,冰箱内仍可缓慢繁殖,导致汤汁变黏。

• 霉菌孢子:空气中的隐形威胁,接触汤面后24小时即可形成菌落。

2. 温度:细菌的“开关”

• 烧开100℃:杀灭99.9%细菌,但停火后温度每分钟下降约3℃。

• 60℃→40℃:仅需6.6分钟,细菌开始大量繁殖。

• 4℃以下:冰箱冷藏可抑制90%细菌活性,但嗜冷菌仍能存活。

3. 容器:被忽视的“细菌培养皿”

• 金属锅:导热快但易与酸性汤(如番茄汤)反应,析出重金属。

• 陶瓷罐:保温性强,但若未消毒,内壁残留细菌。

• 玻璃密封罐:耐高温、不串味,但需提前煮沸消毒。

• 塑料保鲜盒:标注“可微波加热”的PP材质(三角标内数字5)可用,但劣质塑料遇热释放双酚A。

三、实测对比:哪种保存方式更安全?

实验条件:

• 同一锅排骨玉米汤(含猪肉、玉米、胡萝卜),总重量2000ml。

• 分装至3个消毒后的玻璃罐,分别采用3种方式保存:

• A组:烧开后立即倒入玻璃罐,直接冷藏(80℃)。

• B组:室温(25℃)放凉至40℃后冷藏。

• C组:自然冷却至室温(25℃)后冷藏。

• 冷藏72小时后检测菌落总数、亚硝酸盐含量及感官变化。

实验结果:

A 、80℃热汤直接冷藏,72小时菌落总数(CFU/ml)为1200,亚硝酸盐(mg/kg)为0.8,汤色微浊,加热后无异味。

B 、40℃时冷藏,72小时菌落总数(CFU/ml)为4500,亚硝酸盐(mg/kg)为1.2, 表面结油膜,加热后微酸。

C、 室温放凉后冷藏,72小时菌落总数(CFU/ml)为23万, 亚硝酸盐(mg/kg)为3.5 汤体浑浊,异味明显。

结论:

• 热汤直接冷藏(A组):细菌最少,但易导致冰箱内温度骤升,可能影响其他食物。

• 40℃时冷藏(B组):菌落数超标3.75倍,因“危险温度带”停留时间过长。

• 室温放凉后冷藏(C组):完全不可取,菌落数超标191倍,亚硝酸盐超安全线3.5倍。

四、正确保存姿势:分三步让汤保鲜3天

1. 杀灭细菌:煮沸后“分装-降温”

• 分装技巧:

• 提前将汤锅离火,用消毒后的长柄勺舀汤至密封容器(避免用嘴吹凉)。

• 每罐不超过容器容积的80%,留出膨胀空间。

• 快速降温:

• 终极方案:将密封罐放入加冰块的冷水中(水浴降温),10分钟内从100℃降至40℃以下,减少“危险温度带”暴露时间。

• 替代方案:若时间紧张,可80℃时直接冷藏,但需确保冰箱有足够空间。

2. 阻断繁殖:冰箱“三原则”

• 温度达标:冷藏室调至4℃以下(用温度计检测,夏季建议调至2℃)。

• 分区存放:

• 上层:熟食、饮品(温度较高,避免放汤)。

• 中层:密封汤罐(远离冰箱门,减少温度波动)。

• 下层:生肉、鸡蛋(可能滴漏,污染汤品)。

• 生熟隔离:用保鲜膜+密封盖双层防护,避免交叉污染。

3. 延长寿命:复热与食用技巧

• 复热标准:汤汁彻底沸腾后保持滚烫1分钟,杀灭加热中苏醒的细菌。

• 食用信号:

• 安全期:冷藏3天内,汤色清亮,无异味。

• 危险期:汤体发黏、表面浮白沫、有酸腐味,立即丢弃。

• 分次解冻:若冷冻保存,提前一晚移至冷藏室解冻,避免反复化冻。

五、冷知识:不同汤的“个性保存法”

高嘌呤汤(如老火鸡汤) 冷藏后撇去表面浮油,减少氧化酸败;痛风患者建议当日喝完。

酸性汤(如番茄牛腩汤) 避免用金属容器,改用玻璃或陶瓷罐,防止重金属析出。

海鲜汤 加入1勺白酒或柠檬汁抑菌,冷藏不超过24小时。

药膳汤 含人参、黄芪等药材的汤,冷藏后加热时加盖,防止挥发油流失。

六、避坑指南:这些“老经验”正在毁掉你的汤

误区1:“汤要晾凉再盖盖子,否则会馊”

真相:暴露空气中的汤,每10分钟细菌数翻倍,密封才是关键。

误区2:“喝不完的汤反复加热,越煮越香”

真相:反复加热导致蛋白质变性、维生素流失,亚硝酸盐含量激增。

误区3:“隔夜汤加新水继续煮,不浪费”

真相:原汤中的细菌毒素耐高温,加水稀释也无法消除风险。

一锅好汤,从“科学保鲜”开始

汤的鲜美,不仅在于熬煮的火候,更在于保存的智慧。下次煲汤时,记住这三句话:

1. “趁热分装,快速降温”——用冰水浴替代室温晾凉。

2. “密封冷藏,生熟分家”——避免细菌“串门”。

3. “三日为限,果断舍弃”——别让节俭变成健康隐患。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副主任医师 陶然)

来源: 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普创作与传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