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作为超声医生,我将带大家深入了解乳腺癌的筛查,强调“早”的重要性,并介绍超声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

1乳腺癌 —— 不容忽视的健康杀手

1.1 乳腺癌的发病现状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女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大城市由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因素,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小城市。更令人担忧的是,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1.2 乳腺癌的预防之道

预防乳腺癌需要建立多重防护网:规律运动为乳腺注入活力,均衡饮食多选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保持理想体重。避免雌激素滥用、限制饮酒、远离烟草。哺乳是天然的乳腺保护机制,建议持续哺乳。定期自检配合专业筛查,构筑完整的健康防线。

2 自我检查——每个女性都应掌握的技能

2.1 乳腺自查的正确方法

乳腺自查是女性自我监测乳房健康的重要手段。建议每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查,最佳时间是在月经结束后的第7-10天,此时乳腺较为松软,易于检查。自查时,可以站立或平躺,用指腹轻轻触摸乳房,感受是否有肿块、硬结或异常疼痛;同时检查乳头是否有溢液、凹陷或皮肤改变;并注意腋窝下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发现以下警报信号应立即就医:无痛肿块、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溢血或内陷。

2.2 自查的注意事项

自查要细致又不过度: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频率要规律,但不必每天进行;检查范围要全面,包括锁骨上和腋窝区域。记住自查不能替代专业检查,它更像是健康的“晴雨表”。

3 早筛查 —— 乳腺癌防治的关键

3.1 早期筛查的意义

早期筛查能在异常病变尚未恶化时精准识别。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可发现毫米级的微小病灶,此时干预治愈率可达90%以上。定期筛查不仅能降低死亡率,更能保留乳房完整性,大幅减少治疗创伤。

3.2 早筛查如何发现乳腺癌

早筛查主要依靠两种检查手段:超声检查和钼靶检查。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特别适合检查致密型乳腺;钼靶检查则擅长捕捉乳腺组织中的微小钙化点。这两项检查相互配合,能有效发现早期病变。

4超声检查 —— 乳腺癌筛查的利器

4.1 超声检查的优势

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无痛、易操作、重复性好且有效的乳腺检查方法。它利用超声波反射成像的原理,监测乳腺组织的结构和病变。通过乳腺超声,医生可以观察到乳腺组织的细节特征,包括较小的实质性肿块、囊性结节等,甚至在乳房组织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也有较高的敏感性。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作为乳腺癌术后患者的随访手段,监测有无新发的乳腺肿块,以及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等变化。

4.2 超声检查的适用人群

超声检查适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女性群体。对于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而言,她们的乳腺组织通常较为致密,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呈现内部情况,比其他一些检查手段更具优势。另外,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超声检查因其安全无辐射的特点,成为了她们进行乳腺筛查的理想选择。

5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与预防措施

5.1月经生育史

月经初潮小于12岁、闭经大于55岁,意味着女性的乳腺组织长期受到雌激素的刺激,增加了乳腺癌的风险。初产年龄大于30岁、不孕、晚孕、哺乳时间过短或不哺乳,会使乳腺细胞缺乏正常的生理调节,容易发生癌变。反复做人工流产手术,也会对乳腺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增加患癌风险。

5.2家族病史

直系亲属中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那么乳腺癌患者中有5%-10%是由遗传基因引起的。特别是携带BRCA1、BRCA2等突变基因的女性,其终生患癌风险显著增加。因此,有家族病史的女性需要更加重视乳腺癌的筛查和预防。

5.3激素水平

乳腺是性激素的靶器官,长期大量使用外源性雌激素,会打破体内激素的平衡,增加乳腺细胞的增殖和癌变风险。此外,肥胖、超重等也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进一步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总结

乳房健康是女性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乳房结构、重视乳腺健康、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以及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并提高生存率。超声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乳腺检查方法,在乳腺癌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我们从“早”开始,关爱乳房健康,共同守护女性的生命之花。

作者简介

黎丽明,工作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从事超声临床工作26年。擅长腹部、心脏、血管及胎儿产前诊断,具备丰富的疑难病例诊断经验。

在腹部超声领域,精准识别肝、胆、胰、脾、肾等脏器的肿瘤、结石及炎症病变;心脏超声方面,熟练运用多种技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等复杂病症;血管超声可准确判断动脉硬化、血栓等血管疾病;在胎儿产前诊断中,能系统筛查胎儿结构及心脏发育异常,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曾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进修,发表多篇论文和参与市级科研项目,以扎实的临床能力和专业素养,赢得患者及同行认可。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