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停电席卷西班牙、葡萄牙,超过5800万人陷入黑暗;2020年,新冠疫情让全球医疗系统濒临崩溃。这些极端事件中,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启动“国家紧急状态”——这个看似遥远的法律术语,究竟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本文用三个真实案例,揭示国家与国家、公民与国家之前的依存共生关系。
一、紧急状态:国家按下“暂停键”的法律依据
紧急状态并非普通应急措施,而是宪法赋予国家的“终极武器”。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当发生以下四类危机时,国家可依法启动:
• 自然灾害:如2020年南方洪灾,多省启动自然灾害一级响应;
• 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国31省市启动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 事故灾难:西班牙2025年大停电导致交通瘫痪、医疗系统承压;
•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或重大群体性事件。
决定权与宣布权分离:
• 全国性紧急状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宣布;
• 局部地区:国务院决定并宣布。
例如,西班牙此次大停电后,首相佩德罗·桑切斯紧急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部署3万名警力维持秩序。
二、普通人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
- 行动自由受限
紧急状态下,政府可实施宵禁、交通管制,甚至禁止集会。2020年意大利疫情期间,全国实施封闭式管理,意甲联赛取消,健身房关闭,民众被要求居家隔离。
- 财产权临时让渡
政府有权征用企业物资或场地。西班牙大停电中,政府可临时调用企业备用发电机、仓库等资源,优先保障医院、通信基站等关键设施。
- 信息传播管控
为防止谣言扩散,政府可要求媒体优先发布官方通报。西班牙首相呼吁民众“只听官方信息,避免散布谣言制造恐慌”。
- 权利限制的合法性
这些措施并非“侵犯人权”,而是基于《宪法》的授权。例如,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政府可采取“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等措施,但需符合“最小损害原则”。
三、紧急状态≠“无限权力”
- “临时性”是核心原则
紧急状态必须明确期限,条件消失后立即解除。例如,西班牙大停电后,电力逐步恢复,政府需在评估安全后宣布终止紧急状态。
- 权力监督机制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对国务院紧急措施进行审查。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听取国务院报告,确保防控措施依法合规。
- 公民权利救济渠道
若公民认为紧急措施违法,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维权。例如,疫情期间部分企业因“一刀切”停工停产受损,可申请政府补偿。
四、从停电到疫情:人类社会的“韧性测试”
• 西班牙大停电:暴露能源系统脆弱性。西班牙能源结构中,43%依赖风能和太阳能,极端天气下易引发连锁反应。此次停电后,西班牙与法国、摩洛哥合作进行“电力支援”,凸显区域协同的重要性。
• 新冠疫情:考验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中国向80多个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西班牙从中国采购5亿个口罩、550万个核酸检测试剂盒,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五、我们该如何应对下一次危机?
- 家庭应急准备:
• 储备3天以上的饮用水、食品、药品;
• 准备手电筒、充电宝、现金(停电时ATM无法使用)。
- 关注官方信息:
西班牙大停电期间,民众通过广播喇叭获取信息;疫情期间,我国通过“健康码”实现精准防控。
- 理性看待权利限制:
紧急状态下的限制措施,本质是“集体安全”与“个人自由”的平衡。正如西班牙首相所说:“减少外出和电话使用,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国家紧急状态如同法律体系的“安全阀”,在至暗时刻守护社会秩序。它既是国家权力的“紧急刹车”,也是公民权利的“保护伞”。理解这一机制,不仅能帮助我们理性应对危机,更让我们看清:现代社会的稳定,既需要技术的韧性(如备用电源),也需要制度的韧性(如法治保障)。下一次危机来临时,愿我们既能守护灯火,也能守护法治之光。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 高级编辑 田军英)
来源: 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普创作与传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