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科普进校园(第九期)——清华附中文昌学校“水木种植・科创筑梦”田间劳动实践课程
4月23日下午,清华附中文昌学校的“水木种植”园地生机勃勃,初一年级“植物生长密码”班的同学们聚集在黄瓜、茄子、玉米、豆角等作物的田间,聆听着来自椰子研究所的三位科普老师徐玉芬、吴坤林、于钊妍所讲授的“田间课堂”。这场以“作物水肥管理与后期精细养护”为主题的现场教学,将书本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为夏日的校园注入了一股科学与农耕相结合的活力气息。
三位科普专家徐玉芬、吴坤林、于钊妍根据“水木种植”园区内各种作物的独特生长特性,细致地分模块讲解了作物生长及水肥管理的“秘诀”。吴坤林老师蹲下身子,贴近黄瓜藤蔓,用指尖轻触那些卷曲的须蔓,开始了生动的实践教学:首先,她介绍了搭瓜蔓架的技巧,并现场演示了引蔓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每片叶子充分接受阳光,还能为小黄瓜的成长预留空间,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其次在整枝打杈的过程中,她强调要及时摘除侧枝、部分卷须和5节以下的花,目的是让瓜苗集中营养向上生长,待瓜藤生长至大约1.6米,则对瓜藤进行摘心,使黄瓜开花结果过程获得充足的营养;最后在摘叶疏果的环节,她指导学生们及时摘除基部的老叶、病叶,并建议每株植物保留8-10条健壮的瓜,同时尽早摘除畸形瓜和过密的瓜。由于黄瓜的根系较浅,浇水时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确保土壤保持适度湿润,同时避免积水,以防止根部腐烂。当黄瓜进入结瓜期后,需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可以通过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来补充所需的营养。
在茄子种植区,徐玉芬老师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讲解,别看茄子叶子宽大像把伞,它的根系却喜欢 ' 透气 ' 的环境,茄子对氮肥有较高的需求,但过量施用会导致土壤板结。因此,最好与腐熟的羊粪、堆肥等有机肥料配合使用,这样既能疏松土质,又能实现长效供肥。”她指导学生使用铁锹进行浅耕松土的技巧演示,并强调:“在生长后期,及时摘除老叶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可以确保养分集中供给给果实,才能让小茄子长得又大又亮。”
玉米田垄,于钊妍老师指着玉米叶片上的绒毛解释道:“这个时期是玉米对水分和肥料需求的‘临界期’,若水肥供应不足,将会影响果穗的发育。灌溉时需确保水能够充分渗透至根部,而施肥则推荐采用‘穴施’方法,在距离植株约10厘米的位置挖坑埋入肥料,以防止肥料浓度过高而烧伤幼苗。”
在近45分钟的实践课堂中,教师们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们分组扮演“小农夫”,有的手持麻绳为黄瓜藤蔓绑扎引蔓,有的握着小铲子为玉米幼苗培土固根,有的蹲在田间记录叶片颜色与果实生长数据。通过触摸泥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直观地理解“精细管理”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这场洋溢着泥土芬芳的科普课程,由椰子研究所与清华附中文昌学校携手打造,名为“水木种植・科创筑梦”系列科普课程。通过将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知识与农耕实践相结合,学生们在播种、养护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深刻领悟自然规律。科普老师指出,选用黄瓜、茄子等常见作物作为教学案例,旨在利用“身边的科学”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事物原理的能力。这不仅为学生打开了农作物精细管理的科学之门,还通过“田间课堂”的形式,实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让知识在泥土中扎根,让科学在实践中发光。
展望未来,椰子研究所与清华附中文昌学校将继续深化“农科教育 + 劳动实践”的融合模式,引领更多青少年深入田间地头,在认识植物、呵护生命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培养对农业的热爱和尊重。下一期“水木种植”课堂,又将揭示哪些作物生长的秘密?让我们共同期待!
来源: 椰子大观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