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事业历史悠久,现代水文工作对水利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是打好水旱灾害防御硬仗的“耳目”“尖兵”,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服务保障,是传承水利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水文部门,让社会了解水文科学知识、支持投身水文工作,就必须打造宣传阵地、主动科普、讲好水文故事。广东水文科普园是广东省水文局韶关水文分局依托国家重点水文站新韶水文站,打造的一个传承和弘扬水文文化的窗口,是广东水文宣传工作的“金招牌”。2024年,广东水文科普园充分发挥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的光荣作用,充分利用线下线上多种科普形式,将水文知识带到更多的公众面前,让更多人认识水文、了解水文、热爱水文,积极开展节水教育,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一、科普活动开展情况
(一)线下活动丰富多样
2024年,以庆祝韶关水文分局成立70周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下科普活动。在“水文公众开放日”“水文科普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等活动中,累计举办50多场,参与人数达2600多人。通过派发宣传手册、举办科普讲座、开展趣味活动、组织观看宣教片和参观展板、参观先进测验设备、有奖知识问答等形式,让公众深入了解水文水资源、涉水法律法规、防汛减灾和节水知识等内容。其中,走进乐昌市第二中学、龙归镇凤田小学等多所偏远乡镇学校开展的“助力百千万 水文科普行”活动,为乡村学生带去丰富的科普知识,有效弥补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节水意识和汛期安全防范意识。
3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文公众开放日活动
5月全国防灾减灾日-“助力百千万 水文科普行”活动
9月全国科普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推动科技强市”科普活动
(二)线上科普创新突破
2024年推出“云上科普”,借助全景展示技术,采用720°VR环绕画面、3D效果呈现内容、AI语音介绍等形式,通过广东水文微信公众号以VR方式组织开展水文3D展馆线上参观体验,并配合推进“广东亲水地图”工作,有力促进前沿科普资源走进千家万户、直达基层一线,让社会公众更方便开启亲水之旅、享受科普盛宴。3D展馆上线时间仅一个多月,就已吸引了超1200人次线上参观。
二、取得的成绩与荣誉
(一)教育基地建设成果
2024年1月和12月,广东水文科普园分别获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水情教育基地,这标志着韶关水文在科教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在科普园挂牌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了水文与高校的合作交流,为培养专业人才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活动获奖情况
水情教育系列活动荣获2024年水利公益宣传教育专项赛三等奖。这些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入广泛的宣传,在普及水情知识、提高公众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三、广东水文科普园建设与发展
(一)完善工作机制
韶关水文分局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水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水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统筹规划水文化建设。制定《广东水文科普园值班排班表》和《水文公众开放日讲解团工作指引》,组织开展水文科普志愿讲解员培训,将科普讲解工作制度化、标准化,最大限度保障水情宣传教育的成效和质量。
(二)厚植文化底蕴
加强水文化与工程建设融合,积极与地方共建。结合韶关市河长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发挥科普园阵地优势,生动展示水的知识和河长制建设等内容,进一步加强水文科普、安全知识等水情教育及水文化传播工作。
(三)深化传播实效
借助省、市、县级融媒体力量,积极在水文网站、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报道水文科普成效,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和参与水文科普活动,科普中国、广东新闻、南方plus、韶关电视台、韶关日报等媒体宣传240余次,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2024年3月22日,广东卫视报道韶关乡村科普教育助力培养节水意识
广东水文科普园将继续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宣教作用,深挖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形式,不断提升科普服务功能和成效,着力打造广东水文科普园科普品牌。
来源: 广东水文科普园;广东省水文局韶关水文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