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危机:糖尿病的严峻现状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突破5亿大关,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超过90%。

据相关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较多的国家。

2型糖尿病的危害是多方面且较重的。它不仅会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引发一系列急性副反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这些急性副反应若不及时救治,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糖尿病肾病发展到后期,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神经病变会让患者出现手脚麻木、疼痛等不适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而心血管疾病则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数倍。

传统治疗的困境

二甲双胍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依赖和全程药物,通过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然而,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不少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像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用药依从性。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激活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低血糖反应较为常见,严重的低血糖甚至会对患者的大脑等重要脏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胰岛素能够直接补充体内胰岛素的不足,快速有效地降低血糖。但胰岛素治疗也存在诸多不便之处。长期使用胰岛素还可能导致机体对胰岛素产生耐药性,也就是胰岛素抵抗,不能将血糖控制到原有的水平,使得血糖控制愈发困难。

干细胞疗法:带来新曙光干细胞疗法对2型糖尿病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胰岛β细胞的能力。胰岛β细胞是胰腺中专门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对于维持血糖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毒性作用、炎症反应以及自身免疫攻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数量逐渐减少,功能也不断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而干细胞就像一位神奇的“修复师”,能够在进入人体后,在特定的微环境和信号分子的诱导下,定向分化为胰岛β细胞,补充受损或缺失的胰岛β细胞,重新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干细胞还能够通过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来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发病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使体内有足够的胰岛素,细胞也无法有效地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可以调节体内的代谢信号通路,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细胞能够更好地响应胰岛素的作用,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能量,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况,提高胰岛素的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血糖。

干细胞具有强大的抑炎作用。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持续的慢性炎症会损伤胰岛β细胞,加重胰岛素抵抗,促进糖尿病副反应的发生。干细胞就像一个“灭火员”,能够抑止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对胰岛β细胞和其他组织脏器的损伤,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为身体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内环境,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身体的恢复。

研究进展:临床数据见证希望上海某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5-8月收治的24例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在6周内接受3次人脱落乳牙间充质干细胞(SHED-MSCs)静脉移植,每次干细胞输注的剂量为1×10⁶个/kg。在治疗期内,胰岛素日剂量显著降低,治疗期结束时较基线降低35.34%。

随访期间,胰岛素日剂量进一步减少,与基线水平相比,治疗期结束后3、6、9个月胰岛素日剂量分别下降51.18%、43.39%和39.39%。治疗期末总有效率为86.36%(19/22),有两名患者在治疗期间停止注射胰岛素;治疗期结束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81.82%(18/22),又有一名患者停止注射胰岛素;到研究结束时,总有效率为68.18%(15/22),共有3名患者停止注射胰岛素,还有4名患者胰岛素注射频率比基线时降低。

解放军某医院开展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2期临床试验同样成果明显。这是一项单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91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静脉输注(n=45)或安慰剂(n=46)静脉输注三次,每次间隔4周,并随访48周。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UC-MSCs组中有更多的患者达到了主要终点,随访至48周时,UC-MSCs组有20%的患者HbA1c<7.0%且每日胰岛素使用下降≥50%,而安慰剂组为4.55%(p<0.05)。在9、20、32和48周时,UC-MSCs组患者的每日胰岛素使用量均低于安慰剂组。

总体而言,13.5%(5/37)的患者在UC-MSCs移植后8-24周(12±7.6周)无需外源性胰岛素注射,并在37.2±15.2周内保持这种状态,而安慰剂组中没有一名患者摆脱胰岛素注射。

还有一项为期36个月的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了61名T2DM受试者(平均年龄为52.7±6.3岁),干细胞组31名与对照组30名。试验开始,干细胞组通过手背静脉注射两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间隔为4周;对照组患者则输注生理盐水。在随访期间,根据患者的血糖调整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的剂量。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稳态模型评估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干细胞组患者的HbA1c逐渐降低,较低水平是随访的第六个月(基线为7.67±1.23%;6个月为5.69±0.79%),之后在18个月内保持稳定。

干细胞组患者的空腹血清C肽水平在首月下降,然后第3个月逐渐上升,在15个月保持恒定,在18个月略有下降,随访结束时,空腹C肽平均水平仍高于基线。干细胞疗法还降低了T2DM患者对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需求,干细胞组患者的胰岛素剂量逐渐减少。

其中,32.3%(10/31)患者出现胰岛素戒断,范围为3-11个月(7.9±3.6个月),58.1%(18/31)患者的胰岛素需求减少了≥50%,其余13例患者中有5例的每日胰岛素剂量减少了15-50%。在36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均无急性或慢性副反应。

优势与未来展望

干细胞疗法对2型糖尿病有明显优势,使其在众多干预方法中脱颖而出,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与传统干预方法相比,干细胞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传统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长期使用会带来诸多不好反应,如药物的胃肠道反应、低血糖风险以及胰岛素注射导致的注射部位问题和体重增加等。

而干细胞疗法一般通过静脉输注等方式进行,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从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来看,干细胞静脉回输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好反应大多较为轻微,且具有自限性,如轻微的发热、头痛等,这些症状通常在短时间内就能自行缓解,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传统的治疗手段,无论是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还是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都只是侧重于控制血糖水平,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胰岛β细胞受损和胰岛素抵抗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往往会逐渐进展,并发症也会随之而来。

而干细胞疗法则另辟蹊径,它利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分化为胰岛β细胞,替代受损的胰岛β细胞,恢复胰岛的正常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同时,干细胞还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方式,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体内的代谢环境,这是传统治疗方法难以企及的。

干细胞疗法还具有长期疗效好的优势。多项临床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表明,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的较长时间内,血糖水平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胰岛素的用量明显减少,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摆脱胰岛素注射。而且,干细胞治疗不仅能够改善血糖控制,还能对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起到一定的预防和干预作用。

由于干细胞能够修复受损的组织和脏器,改善局部的微环境,对于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神经、视网膜等组织脏器的损伤,也有一定的修复和保护作用,从而有效降低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干细胞疗法在未来有望成为2型糖尿病的常规手段之一。这将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巨大的福祉,明显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一旦干细胞疗法为常规干预手段,患者将不再需要长期依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从而摆脱频繁注射和服药的痛苦与不便,生活将更加轻松和便捷。

干细胞疗法有望从根本上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重新拥抱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为科普性知识,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做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 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