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发病凶险,容易扩散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8.5%,是我国生存率最低的恶性肿瘤之一,被称为“癌症之王”。2022年,中国胰腺癌患者11.87万例,死亡高达10.63万例,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如何在“癌王”的威压之下为患者寻求生机,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团队一直追寻的目标。
近日,虞先濬/施思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抑制IGF2BP2蛋白可以促进癌细胞对免疫治疗的敏感度,有望成为增强胰腺癌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靶点,为未来提升胰腺癌免疫治疗提供一条新路径。虞先濬团队的攻关图谱又一次更新了。
虞先濬
“在豆腐上绣花”
胰腺癌手术很难。
因为胰腺位置隐秘,躲在胃、肝脏、脾脏等器官的后面,被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组织包围,环境很复杂。而胰管仅2毫米宽,要将它与肠道精准缝合,使消化液正常流入肠道,并不是件容易得的事。在虞先濬眼中,这就像“在豆腐上绣花”,稍有不慎,胰液就容易从吻合缝隙漏出导致胰瘘,继发严重感染,引起大出血乃至死亡,这是胰腺外科最常见、最危重的并发症。“胰腺质地太脆弱了。”虞先濬说。
至今,虞先濬仍记得他第一台主刀的胰腺癌手术。其实,那台手术完成得很顺利,但术后不久,病人出现胰瘘,必须第二次开刀。可即便是接受了两次手术,病人依旧在一个多月后去世了。
“胰腺外科的病人很珍贵。”虞先濬经常对科室里的医生这样说。由于胰腺癌的特殊性,他认为,每个病人都是医生深度学习、技术精进的好机会。他要求每一位医生都要详细询问患者病情,作出准确诊断,设计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高癌症病人的远期疗效和生存率。从“癌王”手下抢人,代价很大。很多人悲观地认为,“得了胰腺癌就是等死,开不开刀都活不长”。虞先濬经历过病人术中大出血等危急情况,无力回天的时刻,他也感到过“无助和绝望”,但他不能放任自己停在这样的情绪上。在他看来,只有不断精进技术、推动医学进步,才是正途。
为了降低胰瘘风险,虞先濬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胰肠吻合术。他们发明了“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使胰肠吻合口愈合加快,患者住院时间能缩短50%。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借鉴榫卯结构,创新“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使胰管残端深入空肠内。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他们将胰腺癌手术胰瘘率从20.3%降低至9%,并通过ⅢIII期临床试验证实该技术能使患者胰瘘率显著下降,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0.3%,大幅提升了手术安全性。
虞先濬在做手术
“外科医生是科学家吗?”
2016年,虞先濬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答辩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外科医生是科学家吗?开刀做手术能称为科学吗?
“手术台不仅仅是手术台,也是‘实验台’。”虞先濬回答道:,“要成为一个医学科学家,我们不仅要心灵手巧、精益求精,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探寻医学科学中蕴含的规律,并获得破解诊治医学难题的‘金钥匙’,从而造福更多患者。”
2010年,虞先濬跟随恩师倪泉兴,从华山医院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业”。此后,从3位医生7张病床,发展到如今横跨两个院区、100位临床科研人员和160张病床,整个胰腺外科每年承载了上海市超1/3的胰腺肿瘤手术量,连续11年居上海市首位,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家每年胰腺肿瘤手术超过2000例的团队。而其中的“法宝”就是:在手术台与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规律,用科学规律指导临床诊治,从而实现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的目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胰腺癌手术的“上海方案”。
如此一来,虞先濬团队将实现患者长期生存目标,分解成“手术安全”—“手术根治”—“手术有效”三步。创新胰肠吻合技术,让胰腺癌手术变得更安全了,但只是一个开始。
这些年来,虞先濬团队通过锐性淋巴清扫法与专用新型器械相结合,不仅能够将淋巴清扫得更彻底,还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使淋巴清扫时间缩短50%,局部复发率降低30%,显著提高了手术根治性。
但部分胰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很快会出现复发转移,如何预判患者能否从手术中受益?虞先濬认为可以从精准医疗着手去突破。他带领团队开展多项研究,在术前甄别手术不获益人群,并实施个体化术前新辅助治疗,原创性地提出了运用超声内镜弹性应变率比值(SR)来预判胰腺癌间质比例,为个体化化疗方案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手术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到现在,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已经从过去的5%提升到现在的12%,术后3年生存率则达到56%,赶超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而由于可复制推广,他们的成果在全国40家三甲医院1.4万余例患者中应用,为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基于此,虞先濬还牵头撰写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和2020版)、《中国恶性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胰腺癌》(2022年版)等,并两次创新改良国际临床分期指南,在胰腺癌治疗上,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
未来,虞先濬会为提升胰腺癌疗效继续努力
“人间世”
虞先濬第一次被广泛认识,是在纪录片《人间世》中。
“别的我也不会,做手术我们已经被训练了几十年,习惯而且很享受这种生活了,就是这点乐趣。”纪录片展现了虞先濬无比简单的生活动线,看门诊、做手术。在纪录片外,他还要掌管团队、培养学生、做科研,甚至进行科普推广。但有一点很明显,他的生活都围绕胰腺外科在展开。
在患者心目中,虞先濬是一个好医生。不仅是由于他专业,还因为他总是能用自己的方式,让他们从紧张焦虑的情绪下平缓下来。“需要态度好,给患者笑嘻嘻地看病,但有时候也需要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直截了当的宣教。”虞先濬认为,医生和患者、患者家属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着共同的目标。
在纪录片中,虞先濬坦陈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失败”。他认为,一名好医生不是不会失败,而是把每一次失败和成功都变成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带来了医术的进步,也令他用多种方式去回馈患者。工作之余,他坚持在各类科普平台及时回答患者问题,并组织了国内首个胰腺肿瘤沙龙,每年定期带领团队给广大胰腺肿瘤患者和家属定期开展胰腺健康教育讲座,普及胰腺肿瘤防治知识,提供高质量筛查等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零距离交流互动。
“我们必须向公众普及一个理念,随着肿瘤诊治理念的更新、诊治技术的发展,癌症正在从绝症向慢性病过渡,它们没那么吓人了。”虞先濬说。
来源: 我是科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