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科普课堂走进文昌学校(第八期)——探索椰枣生长奥秘

2025年4月22日,清华附中文昌小学四年级4班的教室焕发出科技与想象力的光辉,化身为充满科技感的“沙漠探秘舱”。随着椰子所邱英维博士启动投影仪,一株虚拟的椰枣树在金色沙盘中破土而出,以光影艺术的形式开启了“热带植物有故事”第八期科普课程。

课堂授课

孩子们通过三种视觉体验来观察生命的奥秘,动态影像揭示了种子破壳而出的微观过程,组培箱中的实生苗则提供了触觉上的感知,而动态数据图表则阐释了植物生长的逻辑。邱博士的讲解使得屏幕上展示的生长过程变得可量化,指出胚根突破种皮所需的力道相当于人类举起五十公斤重物。当孩子们的指尖轻触组培椰枣苗的嫩根表面,那绒毛状的结构仿佛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破土而出时的顽强脉动。

观察组培椰枣苗根系

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涵盖三个关键的生存智慧模块。首先,根系工程学模块揭示了深度可达20米的根系如何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水网结构,并阐述了根尖分泌有机酸以溶解岩层矿物质的过程;其次,水分管理系统模块介绍了海绵状茎干如何储存高达2吨的水分,以及角质层与气孔如何共同作用形成智能开关功能的复合表皮;最后,能量转化机制模块阐释了C3型光合系统与夜间呼吸模式的协同作用,以在高温环境下实现能量的高效优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椰枣树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卓越能力。

课堂互动环节

在互动环节中,邱英维博士通过精心策划的“椰枣生长知识问答”以及“种子发芽环境条件”等科普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当话题转向“椰枣树叶的生理功能”时,现场激起了思维的热潮——学生们连续提出“椰枣的生长周期特征”“沙漠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等专业性问题,充分展现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邱英维博士针对所提问题逐一进行了详尽的解答。椰枣树在昼夜温差高达30℃、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的极端环境下,通过其气孔白天关闭、夜晚开启的节水策略以及深达20米的根系网络等生存智慧,为我们展示了生命力的坚韧典范。通过植物的生长特性,向孩子们传达了面对人生挑战时,应如同发达的根系一般深扎于知识的土壤,同时也要像坚韧的革质叶片一样构建起抗压的屏障,在不断的能量积累中实现飞跃性的成长。

来源: 椰子大观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