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常被忽视的健康隐患,正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了解食源性疾病,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已刻不容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食源性疾病,学会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有效预防它的发生,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来讲,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来的病。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化学性因素(如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毒动植物因素(如霉变甘蔗、河豚鱼、毒蘑菇等)。其常见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核心措施

(一)把好食材选购关

从预防食源性疾病的角度,挑选食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等有质量保障的场所购买食材,确保食材来源可靠。

2.观察食材外观:蔬菜要选新鲜、无黄叶烂叶、无病虫害的;肉类要查看有无检疫印章,肉质应有弹性、无异味;水果要表皮光滑、无破损、无霉变。

3.检查食品包装: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标签等信息,确保包装完好,无胀袋、漏气等现象。

4.留意食材气味:新鲜的食材通常具有其本身的正常气味,若有刺鼻、腐臭等异常气味,可能已变质,不宜购买。

(二)规范储存保安全

科学合理的储存方式能够有效延长食物保质期,防止细菌滋生和交叉污染。生熟食品必须严格分开存放,这是因为生肉、海鲜等生食品表面可能携带大量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如果与熟食接触,就会污染熟食,增加食源性疾病风险。可以使用不同的容器、保鲜袋或储物盒分别储存生肉、海鲜、熟食和蔬菜水果。

控制冰箱温度至关重要,冷藏室温度应保持在 0 - 4℃,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大多数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会受到抑制,但并不能完全杀死细菌,所以冷藏的食物也不宜存放过久。冷冻室温度应在 -18℃以下,这样可以使食物中的水分冻结,进一步抑制细菌生长,延长食物保存时间。此外,定期清理冰箱是保持冰箱卫生的重要措施,及时丢弃过期或变质的食物,防止细菌滋生和异味产生。同时,冰箱内部也要定期擦拭消毒。

(三)清洗加工要到位

彻底清洗是去除食物表面污垢、细菌和农药残留的关键步骤。蔬菜、水果在食用前要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水流的冲击力可以有效去除表面的泥沙、虫卵和部分农药残留。对于一些叶菜类蔬菜,如菠菜、生菜等,可以将其浸泡在清水中 10 分钟左右,然后再用清水冲洗,这样有助于去除农药残留。对于带皮的果蔬,如苹果、梨、黄瓜等,最好削皮后再食用,因为果皮上可能残留较多的农药和细菌。

肉类、海鲜在加工前也要彻底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细菌。尤其是海鲜,其生长环境复杂,体表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清洗时要仔细,必要时可以使用刷子刷洗。在加工过程中,严格做到生熟分开,使用不同的刀具、砧板和容器处理生熟食品。

烹饪是确保食物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一定要确保食物煮熟煮透。不同食物的烹饪时间和温度要求不同,一般来说,肉类内部温度应达到 70℃以上,并且持续加热一段时间,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寄生虫。蛋类要保证蛋黄和蛋白完全凝固,避免食用溏心蛋,因为未完全凝固的蛋液中可能含有沙门氏菌等病原体。海鲜则要彻底煮熟,避免食用“夹生”食物,如贝类海鲜要煮至贝壳完全张开,且开口后再煮 3 - 5 分钟,确保内部的细菌和寄生虫被杀死。

(四)外出就餐需谨慎

外出就餐时,选择餐厅是关键。优先考虑卫生条件好、口碑佳的场所,可以通过查看餐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量化分级标识等,了解餐厅的食品安全状况,尽量选择食品安全等级高(A级或B级)的餐厅。这些餐厅在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环境卫生等方面都有更严格的管理,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就餐时,要注意观察餐厅的环境卫生,包括餐具是否干净、桌面是否整洁、厨房是否封闭且无明显油污和异味等。餐具不干净可能残留细菌,影响用餐安全。此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未彻底清洗的凉拌菜、生鱼片等。这些食物在加工过程中如果卫生条件不达标,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污染。尽量选择热食,热食经过高温烹饪,能够有效杀灭病原体。

如果有食物需要打包,要注意打包盒的卫生,选择干净、密封的容器。打包的食物要尽快冷藏,并在短时间内食用完,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确保食物达到安全食用温度。

三、食源性疾病发生后如何应对

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疑似食源性疾病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尽量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症状较轻时,可通过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因为腹泻和呕吐会导致身体大量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果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加重病情。

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出现高热(体温超过 38.5℃)、剧烈腹痛、严重腹泻、脱水(表现为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就医时,要尽量保存剩余食物、呕吐物或粪便样本,以便医生进行检测和诊断。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此外,患者在康复期间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让肠胃得到充分休息,逐渐恢复消化功能。

预防食源性疾病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从食材选购、储存、加工到就餐,每一个步骤都关乎我们的健康。只有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的饮食观念,才能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享受健康、美味的饮食生活。

来源: 健康科普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