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科普 · 水稻真菌病害】
预防苗瘟 ≠ 控制叶瘟!
日前,全国农技中心发布202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计稻瘟病在全国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其中,在东北主产稻区、南方丘陵山区和沿江沿淮稻区偏重流行风险高。
三平科工科研人员介绍,稻瘟病常年在黑龙江水稻主产区偏重流行,威胁着水稻的安全生产,给稻农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轻的年份减产水稻10%左右,重的年份减产达35%以上。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传播扩散至稻株上,不断地进行再侵染。根据水稻生育期和发生部位不同,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随着水稻大面积的推广,以及防治稻瘟病技术的应用,一系列相关问题也悄然浮出水面:育秧田已防治苗瘟?继续防治叶瘟是否必要?
预防苗瘟 ≠ 控制叶瘟:
苗瘟仅发生在稻秧三叶前,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其由带菌种子发病或从病残体菌源飞散来的分生孢子侵染秧苗而形成。叶瘟发生在本田稻株叶片上,其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各异,是由苗瘟病苗或越冬病稻草等菌源飞散来的分生孢子侵染形成。也就是说,水稻秧田用药局限于苗瘟的防治,水稻本田中越冬病残体产生的分生孢子仍有侵染无病健康稻株的可能,侵入寄主扩展发病形成叶瘟,田间最为常见的为慢性型叶瘟,病斑为长条状,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
预报,大家****的共同责任
在我国叶瘟分为五级:从0级无病,逐渐发展到4级全叶枯死。其中,0级为叶瘟发生前,1—2级均为叶瘟发生初期。水稻生产上虽预防了苗瘟,但老稻田地的病残体产生的分生孢子,仍可侵害无病的稻株。鉴于此,水稻移栽后,大家应时刻注意调查叶瘟病情,发现稻田叶瘟病情时及时预警,不放任病情累积与发展,立刻发动稻农和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根据叶瘟症状适时进行防治,以消除叶瘟产生的分生孢子继续侵害形成节瘟、穗颈瘟、谷粒瘟,最终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农技服务中心应规范稻瘟病防控方案宣传,强化“防治苗瘟局限性”的科普,让稻农和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清晰了解稻瘟病的发生规律,避免认知偏差。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稻瘟病防控新技术的推广与科普,以确保水稻稳产增收,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注作物病虫科普,呵护美丽乡村振兴!
来源: 富锦市城东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