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沙尘、降雪、降雨、强对流天气。截至目前,中央气象台已发布大风橙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暴雨蓝色预警、沙尘暴蓝色预警,并升级发布了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预计全国多地将有8级以上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其中部分地区将有10级以上雷暴大风,局地可达11-12级,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

此次大风的瞬时阵风可达13级,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测算,10级狂风便可以“拔树又倒屋”,11、12级阵风的破坏力更是可谓“陆地罕见”。


大风会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大风可能会对日常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包括高空坠物、席卷沙石击破玻璃、吹翻交通工具等。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11日下午至13日白天是大风主要影响时段,12日白天为最强时段,公众应在室内、室外、驾车出行及户外活动与作业的场景下,注重相关风险防范。

此次大风还会带来沙尘天气。沙尘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加重哮喘、慢阻肺患者的症状,还有可能增加人们因心血管疾病而住院的概率。因此,外出时应需佩戴N95口罩、防风眼镜等防护设备,在回到室内后也应及时清洁面部、鼻腔与口腔,及时补充水分,并开启空气净化器,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点击这里,了解更多沙尘天气的危害与防护)

正常天气现象,还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事件?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分析了此次大风天气的成因 [1]:

首先是冷暖空气的剧烈对峙。受10日在蒙古国生成的冷涡影响,冷空气势力较强,而冷空气抵达前,北京、天津等地最高气温达28℃,较常年同期偏高8至10℃。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强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驱动地面大风生成。

同时,叠加高空强风动量下传,尤其是在一些地形峡谷,例如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的“V”型谷地,甚至一些高楼的楼宇之间,容易出现狭管效应,使得地面风力进一步增大。

华北地区的春季历来多见大风天气。对此,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桂海林曾解释道,这是因为北方冷暖空气的对峙比较明显。在冷空气来临前,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气旋发展较为强盛,气旋和冷高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就会很大 [2]。

从中国天气网汇总的1960-2019年大数据来看,我国春季(3至5月)出现大风的概率最高。省会级城市当中,有21个城市出现大风日数最多的季节是春季。我国大部春季的平均风力也是最大的,有些城市春季风速能比其他季节高出两成[3] 。

这种气候特征使得华北春季大风成为常态,但据央广网报道,此次发布的大风橙色预警是近十年来北京首次全市范围的橙色预警,部分山区站点风力或接近或突破1951年以来4月同期历史极值 [4]。

虽然此次大风事件是否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关联,还需要更多的科学分析,但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的问题。

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极端天气事件是2025年全球第二大风险因素,仅次于国家间武装冲突[5]。而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6]。《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也指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7]。

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升温速度近4倍于世界其他地方[8]。北极的升温削弱了北极与中纬度地区的温度梯度,进而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影响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当热带气旋移动到中纬度地区时,常经历温带转换,失去对称性和暖核结构,转变为温带气旋。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下,尽管温带转换事件总数未显著增加,但源自热带的高破坏性的温带气旋的频率和比例上升,主要归因于转换期间风速的增强和风区的扩展,反映了全球变暖对中纬度地区的影响[9]。

此外,世界气象归因组织(WWA)对2024年8月超强台风“格美”(Gaemi)的分析显示,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使该台风的风速增加约14公里/小时,降雨量增加约14%[10],并且使此类风暴的年均发生次数增加约30%,最大风速提升约7%[11]。

韧性构建:除了宅家里,我们还能做什么?

应对极端天气,需要采取系统性、多层次的行动策略,例如建设气象科学与预警系统、提升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增强公众教育与风险意识培养、完善政策法规与协调机制等。

此次大风天气事件,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等机构均提前了24-48小时发布预警,并动态调整了预警级别,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公共安全措施,例如要求学校调整放学时间、赛事延期、关闭景区,并增加了基础设施的防护,如清理干枯树叶、工地停工、开展交通管控等。通过多部门联动与公众风险提示,尽最大可能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风险,体现了中国气象早期预警的成熟性。

然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将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预计将进一步增加,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广度深度也会进一步扩大[12]。未来还需要通过减排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减缓,并兼顾气候变化适应,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气候韧性,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

本篇文章由添蓝xARCH联合共创

作者:陆文琦、黄新皓

排版:梁缘

参考资料:

[1] 央广网: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解读华北历史罕见大风天气成因_腾讯新闻,https://news.qq.com/rain/a/20250410A04F5V00,2025-04-10.

[2] 中国气象局:9级阵风与扬尘齐扰京城 专家解析北方春季大风沙尘天气,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110/t20211030_4076029.html, 2015-04-15.

[3] 中国天气网:60年大数据起底双面春风:哪里最温柔?哪里最疯狂?news.weather.com.cn/2020/04/3313612.shtml,2020-04-16.

[4] 央广网:本次大风天气致灾性如何?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答央广网,https://news.qq.com/rain/a/20250410A04NYF00,2025-04-10.

[5] World Economic Forum: Global Risks Report 2025, 2025.

[6] IPCC,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Chapter 11: Weather and Climate Extreme Events in a Changing Climate, 2021.

[7]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2024.

[8] Rantanen, M., Karpechko, A.Y., Lipponen, A. et al. The Arctic has warmed nearly four times faster than the globe since 1979. Commun Earth Environ 3, 168,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2-00498-3

[9] Cheung, H.M., Chu, JE. Global increase in destructive potential of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events in response to greenhouse warming. npj Clim Atmos Sci 6, 137,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612-023-00470-8

[10] The Guardian, ‘Hyper-violent’ Typhoon Gaemi was Made Fiercer by Climate Crisis, Say Scientist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article/2024/aug/29/hyper-violent-typhoon-gaemi-climate-crisis-scientists?utm_source, 2024-08-29.

[11] 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Climate change increased Typhoon Gaemi’s wind speeds and rainfall, with devastating impacts across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https://www.worldweatherattribution.org/climate-change-increased-typhoon-gaemis-wind-speeds-and-rainfall/,2024-08-29.

[12]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2022.

[13] 中国气象局:特殊天气应急包丨大风篇,https://www.cma.gov.cn/2011xzt/2015tgmb/202504/t20250410_6989216.html, 2025-04-10.

头图来自: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来源: 添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