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流感(包括甲型和乙型)和诺如病毒的联合感染会对家庭健康构成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家庭当中,儿童、老人和成年人会轮流中招,并伴随呕吐、腹泻、发烧和疲惫等的症状,这给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们知道,流感是由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而诺如病毒则常导致急性胃肠炎。现在,我们就基于一些研究,探讨下其混合特性、预防及应对策略。


一.它们是什么?了解其病毒的特性与传播途径
流感:是一种呼吸道疾病,有甲型和乙型两种类型。主要影响鼻腔、喉咙和肺部。甲型流感可感染多种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等),而乙型流感则主要感染人类。其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和身体酸痛。两者均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乙型流感虽较少见,但亦可导致严重呼吸道疾病,尤其在儿童和老人中。
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是胃肠炎的主要病因,症状常包括呕吐、腹泻和腹痛,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污染的食物或表面接触后的入口。需要指出的是,诺如病毒和肠道病毒属于不同的病毒科。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而不是肠道病毒科(Enterovirus)。虽然二者都可以引起胃肠道症状,但它们在分类学上是两种不同的病毒类型。

当流感和诺如病毒同时感染时,就可能同时出现呼吸道和胃肠道的双重症状,甚至发烧而加重不适。

二.两种病毒如何预防?
基于病毒的传播途径,其预防措施包括:
1.手部的卫生:勤洗手。研究表明,勤洗手可有效降低流感和诺如病毒的传播风险,建议每次洗手至少20秒,用肥皂和水。
2.呼吸道的防护:戴口罩。戴口罩可减少流感(甲型和乙型)的呼吸道飞沫传播,尤其在公共场所或照顾病人时。
3.环境上的消毒:适当消毒。诺如病毒可在表面存活数天,可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台面和浴室设施。
4.饮食上的注意:尽量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切生肉和熟食的砧板也要分开。确保水果蔬菜的清洗干净,以及饮用水上的安全。
5.疫苗接种:流感疫苗一般每年更新,覆盖甲型和乙型流感,研究显示可降低感染风险60%,高危人群可选择接种。

三.健康支持策略
支持策略一般包括药物和家庭照顾,来看看几篇SCI论文的建议:
1.药物上的支持
A.奥司他韦:一项发表在《The Lancet》的荟萃分析显示,奥司他韦可缩短流感(甲型和乙型)症状持续时间,降低下呼吸道并发症风险,建议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开始服用。
B.盐酸小檗碱片:虽然目前没有针对诺如病毒的具体临床研究,但实验室研究显示,对轮状病毒和肠道病毒71有抗病毒作用,IC50值在7.43至10.25μM之间 。即小檗碱对轮状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结合其抗氧化抗炎和细胞毒性活性,通过下调MEK/ERK信号通路和自噬来抑制肠道病毒71的复制。盐酸小檗碱传统上用于治疗消化上的问题,亦可能对诺如病毒有帮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C.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2008年发表在《BMJ》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均可显著降低儿童发热。
D家庭照顾:家庭照顾包括保持水分、充分休息和症状观察。呕吐和腹泻较多易导致脱水,营养上应注意多喝水或口服补液盐或电解质水,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儿童和老人。要注意--如果出现少尿、嗜睡或持续高烧,应立即马上去就医。

四.流感(甲型和乙型)里的注意
甲型流感:可感染多种动物,易导致大流行,症状会严重一些。
乙型流感:主要感染人类,无动物宿主,占流感病例约25%,在儿童中往往更常见,症状与甲型相似,但可能导致更多的呼吸道并发症。
最后
流感和诺如病毒的联合感染会严重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健康。但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以及营养支持,则可显著降低其影响。家中备好相应的药物,科学的选择,可在早期干预时发挥重要作用,以期症状在两天内缓解。

参考资料:
1.奥司他韦治疗成人流感: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
Dobson, Joanna 等人。《柳叶刀》
2.Nguyen HT、Hoa-Tran TN、Tran HQ、Nguyen TTT。小檗碱对轮状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化学生物多样性。2025 年 2 月;22(2):e202400986。doi:10.1002/cbdv.202400986。Epub 2024 年 11 月 12 日。PMID:39400499。
3.扑热息痛加布洛芬治疗儿童发热 (PITCH):随机对照试验
英国医学杂志2008;337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a1302
4.王 H., 李 K., 马 L. 等小檗碱通过下调 MEK/ERK 信号通路和自噬来抑制肠道病毒 71 复制。Virol J 14, 2 (2017 年)。https://doi.org/10.1186/s12985-016-0674-4
5.阿什拉夫 MA, 拉扎 MA, 阿姆贾德 MN, 乌德丁 G, 岳 L, 沈 B, 陈 L, 董 W, 徐 H, 胡 Y.乙型流感病毒、其生物学和临床方面的全面综述。前微生物。2024 年 9 月 4;15:1467029。doi:10.3389/fmicb.2024.1467029。PMID:39296301;PMCID:PMC11408344。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