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信号安全遇上能效挑战
在智能设备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无线通信的安全与能效矛盾日益突出。传统加密技术依赖复杂算法,而高频段传输又面临功耗攀升的难题。近期,一项关于“近场安全通信”的研究提出创新方法,通过精准调控信号空间分布,既避免了信息泄露风险,又大幅降低设备能耗,为下一代通信网络提供了新思路。
多径干扰:效率与安全的双重枷锁
无线信号在复杂环境中经多次反射形成多径传播,导致符号间干扰(ISI),迫使接收端耗费资源进行信号修复。传统解决方案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需插入循环前缀(CP)隔离干扰,但牺牲了10%的带宽效率。更棘手的是,开放式的信号传播特性让窃听者可轻易捕获电磁波,传统加密手段又难以适配低功耗物联网设备。
研究团队提出的延迟对齐调制(DAM)技术,通过超大阵列天线(XL-array)对每条信号路径进行毫秒级延迟补偿,使多径信号在接收端同步叠加,既消除干扰又提升传输效率。实验显示,DAM的单载波特性使峰均功率比(PAPR)较OFDM降低50%,显著缓解了设备功耗压力。
近场“信号聚焦”:空间即防线
在传统远场通信中,信号以平面波形式扩散,覆盖范围广却易被截获。而近场通信中,非均匀球面波(NUSW)特性让超大阵列天线具备“空间超分辨率”——信号能量可精准聚焦至目标设备,其他位置则因相位混乱难以解析信息。
论文通过仿真揭示:当发射天线数超过多径数量时,DAM结合路径波束赋形,合法接收端信噪比提升20dB,而窃听者因信号不同步和路径干扰,有效信息被完全屏蔽。这种“空间隔离”效应无需依赖人工噪声(AN),避免了额外功耗,尤其适合智能手表、医疗传感器等微型设备。
性能跃升:与传统方案的三维对比
研究团队将DAM与基于人工噪声的OFDM方案(AN-OFDM)进行全面比对:
安全维度:在40dBm发射功率下,DAM保密率较AN-OFDM提升30%,因信号天然携带路径干扰特性,窃听者难以还原完整数据流。
能效维度:DAM节省了12.8%的循环前缀开销,同等带宽下传输容量增加15%,设备待机时间延长20%。
模型适配性:当天线数超过256时,沿用远场平面波模型设计波束会导致保密率骤降20%,凸显近场非均匀球面波模型的必要性。
落地场景:从工业物联网到智慧医疗
尽管当前研究聚焦毫米波频段,但其原理已展现跨场景应用潜力:
工厂安全互联:工业机器人间的近场通信可避免信号外泄,保障生产线控制指令安全。
植入式医疗设备:心脏起搏器的低功耗数据传输需兼顾抗干扰能力,DAM的单载波特性可延长电池寿命。
车路协同系统:路侧单元通过超大阵列定向发射信号,减少车辆间的电磁干扰,提升自动驾驶可靠性。
研究团队指出,未来需攻克复杂攻击环境下的技术鲁棒性,例如应对智能反射面(IRS)辅助窃听,同时探索低分辨率天线阵列的能效优化路径。
未来通信:重新定义信号安全边界
无线通信的安全防护正从“被动加密”转向“主动隔离”。DAM通过近场空间操控,将多径干扰转化为天然屏障,实现了安全与能效的协同提升。正如论文作者所述:“当信号传播本身具备‘空间指纹’,通信安全便不再依赖后期修补。”随着超大阵列天线成本下降,这种“信号隐形”策略或将成为6G网络的基础架构,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交互的信任边界。
来源: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