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热带植物有故事”的奥秘第六期|《探索椰枣的奇妙世界:历史与传说》,椰子大观园科普课堂在清华附中文昌学校圆满结束
2025年4月1日,在清华附中文昌学校小学部自强斋三楼302教室里,一堂穿越时空的自然课正在上演。由椰子大观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与该校联合打造的“热带植物有故事”系列科普活动第六期《探索椰枣的奇妙世界:历史与传说》如期开讲,为四年级4班的同学们揭开了这一沙漠珍宝的千年传奇。
付玉博士携带着来自中东的金色椰枣走进课堂,通过实物展示与沉浸式讲解,带领同学们“穿越”回公元前4000年前两河流域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考古发现、神话故事和典籍记载中寻找椰枣的足迹,探索椰枣的奇妙世界,开启有关椰枣历史与传说的神秘之旅。“椰枣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作物,更是人类适应自然、创造文明的见证。它串联起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传说、阿拉伯商队的驼铃声、伊斯兰圣典的教诲,以及现代人对健康与可持续生活的追求”。付玉博士指着多媒体图片上的一枚椰枣介绍道,椰枣是一种棕榈科刺葵属植物,其拉丁文中“凤凰”和“手指”的含义恰好对应了其羽状复叶和果实的外观形态。椰枣具有甜而不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丰硕的产量,素有“沙漠新娘”、“沙漠面包”和“沙漠黄金”的称号。
在科学探索环节,付玉博士通过投影展示了枣椰树耐高温、耐干旱、耐寒冷和耐盐碱的生长特性。椰枣树作为最早被驯化的果树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考古学家在早期苏美尔人使用的陵墓和楔形文字中都发现了有关椰枣的记载。椰枣富含糖分、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且易于储存,是中东和北非等地区的重要农经济作物和稳定粮食来源。
当课堂转向文化维度,付玉博士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神话传说小故事揭开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时期椰枣的神秘面纱。“枣椰树被称为‘阿拉伯民族之树’绝非偶然。”付玉博士解析道,“从果汁饮品到建筑用材,从编织原料到节日礼俗,浑身是宝的椰枣支撑起整个沙漠文明体系。”在某些阿拉伯国家,椰枣不仅是国树象征,也是宗教文化中的重要一环,象征着生命力和繁荣,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最热烈的互动环节,教室变身为“知识竞赛”,关于“哪个国家的国徽和货币上有椰枣”、“最早被驯化的四种果树是什么?”、“椰枣在哪一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辨别椰枣的叶片”、“你会如何介绍和研究椰枣呢”等围绕科普课程展开的问题,竟被小学生们以积极抢答的形式精准破解,同时也体现了同学们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来自伊拉克、沙特等国的4个椰枣品种作为有奖问答的奖励,不仅让同学们品尝到了不同椰枣丰富的口感,也让大家对椰枣的外观形态、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来源: 椰子大观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