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温度回升,雨水增多,一种舌尖上的“鲜”味也在悄然生长,但是,这种“鲜”却是有毒的,3月以来,已有陆续报道此“鲜”味引发的中毒事件。

它是谁?它就是鼎鼎大名的毒蘑菇。目前我国已知的毒蘑菇种类已有400多种,分布广泛,难以肉眼鉴别、且与无毒蘑菇相邻而生,极易因误食引发中毒事件。

毒蘑菇中毒机制比较复杂,毒素不同,中毒机理也不尽相同。一般按中毒的症状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循环衰竭型及光敏性皮炎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如光硬皮马勃和乳牛肝菌,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潜伏期短、症状较轻、行为迷幻,这也是菌子爱好者坚信”菌子没煮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胃肠炎型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神经精神型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兴奋,神经抑制、精神错乱,以及各种神器的幻觉反应。请注意,虽然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主要以轻症为主,但重症也可以引起死亡。

肝脏损害型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江湖上最出名的致命鹅膏(白毒伞)就是这个类型。肝脏损害型中毒发病过程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等6个时期。主要特点是肝损害明显、死亡率高。

呼吸与循环衰竭型主要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病症如亚稀褶黑菇,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为主。溶血型如鹿花菌主要表现为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及脾脏肿大等症状。光过敏性皮炎型如短黑耳、胶陀螺(又称猪嘴蘑),主要表现为机体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就是晒过太阳的皮肤会出现:红、肿、灼热感、针刺痛感等皮炎症状。

请问我有个朋友不小心中毒了怎么办?毒蘑菇中毒无特效解药,一旦发现误食中毒症状,请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医疗机构!!!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吃野生蘑菇,连蘑菇专家都要借助仪器才能准确鉴别蘑菇是否有毒,就普通群众而言,这口鲜味不是非吃不可!!!

来源: 作者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