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简称“三高”,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们不仅发病率高,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过了解“三高”知识,调整生活方式,并合理借助医疗手段,我们可以有效防控“三高”。

一、认清“三高”真面目

(一)高血压

高血压起病隐匿,很多患者早期毫无症状。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前提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眼睛等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它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冲击脑血管,引发脑溢血、脑梗死;破坏肾脏血管,导致肾功能减退;影响眼部血管,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二)高血糖

高血糖通常指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时,需警惕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致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糖尿病足,严重时需截肢。

(三)高血脂

血脂主要包含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当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时,就出现了高血脂。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时,就可认定血脂异常。高血脂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会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二、“三高”从何而来?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三高”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三高”患者,个体患“三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以高血压为例,父母均患高血压,子女患病概率高达46%。

(二)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不合理,长期高盐、高糖、高脂饮食,会直接导致血压、血糖、血脂升高。缺乏运动,身体消耗减少,脂肪堆积,易引发肥胖,进而导致“三高”。长期大量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收缩,升高血压,降低血管弹性。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影响脂代谢,导致血脂异常。

(三)其他因素

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三高”发病率随之上升。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使体内激素失衡,升高血压,影响血糖调节。部分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脏疾病,以及某些药物,也会导致“三高”。

三、全方位防控“三高”

(一)生活方式大调整

合理饮食: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高血糖患者需遵循低糖、高纤维饮食原则,控制主食量,多吃蔬菜。高血脂患者要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

适量运动:指根据个人年龄、体力、健康状况等选择适合的运动,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适宜,运动前做充足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以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为宜,单次有效运动一般运动的时间为10~30分钟,每周运动3~5次即可,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戒烟限酒: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饮酒要适量,如正常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心理调节:学会通过冥想、瑜伽、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长期精神紧张会使血压升高,血糖波动。

(二)定期体检与监测

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检测。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测量血压,高血糖患者要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高血脂患者要定期复查血脂指标。通过监测,能及时了解身体状况,调整防控措施。

(三)规范治疗与用药

一旦确诊“三高”,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治疗“三高”的药物种类繁多,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三高”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通过科学的防控方法,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有效控制“三高”,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来源: 健康科普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