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你了解多少(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快速攀升。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着“一高三低”的严峻挑战,即患病率高,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
一种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根据病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症。
动态平衡被打破
骨的形成和吸收是一个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参与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成骨细胞负责骨骼的形成和重建,破骨细胞负责骨骼的吸收和重塑。在儿童青少年期,骨形成超过骨吸收,骨骼的大小、强度和矿物质含量都在增加,骨量增加。到 35 岁时,人体骨容量达到峰值。
而女性自 40 岁起、男性自 50 岁起,成骨细胞的功能逐渐退化,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相对加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的矿物质和有机基质减少,人体就会出现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的破坏,骨折风险增加。
两大致病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多有“与生俱来”的特点,包括种族、年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等。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女性到了围绝经期,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骨密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另外,有脆性骨折家族史的人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更高。
可控因素
了解可控因素,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更有意义。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接受阳光照射不足、吸烟、过量饮酒、钙和维生素 D 缺乏、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体重过低等。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肝肾及心肺疾病等。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来源: 《大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