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南江雪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赵文文-辅导老师:臧艳菊
“叮铃铃铃”,伴随着一阵悦耳的上课铃声,我携带着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到了教室,走上讲台,注视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开始今天的授课。
在科技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22世纪,教育早已从单一枯燥的集中授课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且多样化起来。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授课,教师只需坐在讲桌前,操纵电脑界面,完成授课任务,教室可以根据教学随意变化颜色和环境。学生的课桌椅也很特别,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配备了一个小机器人,可以随时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课桌上配备了平板,每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会推送到平板上,学生根据平板上的学习任务或自学或教师集中答疑解惑。或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储备量也比传统教学多,能实现高效教学。还给课桌配备了水杯,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喝到热水,只需“小度小度”发出指令,水杯里就会添满水,而且学生发出指令的声音还经过了特殊处理,不会影响其他学生听课。教室里配备了高清摄像头来随时切换捕捉学生听课时的神情,教师的界面能及时地发现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并对他进行温馨的提醒。每个班的班级人数也从原来的每班四五十个到现在的每班二三十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班级,每个班级的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这样更好地实现了精准教学,分层教学,也让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去。
面对学生,我说:“今天我们上一节语文研讨课,论题是“人工智能化背景下的课堂学习还需要学生识记基础性的知识吗?”我公布了论题之后,学生们稍微安静地思考了一会儿,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又追问道:“让我们绞尽脑汁的数学和物理习题以及外语翻译和古文背诵,这些学习内容人工智能都能轻松地做到并且不会出现错误,所以我们到底要不要再去识记数学公式定理、物理现象、背诵英语单词,文言文古诗词这些貌似枯燥并且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的知识呢?”
随即教室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同的观点在进行交流、碰撞、交锋。时间差不多了,我抬手示意同学们停止讨论。接下来,我们请三位同学上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借助自己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协助自己。”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勇敢地站上讲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毫无例外三位同学一致认为人类不需要再做这些枯燥乏味的事情,由人工智能代劳即可。应当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和开发新技术上,使中国的发展更高更快更强。但是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在等待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出现。
班里平时沉默寡言的小L怯生生地举起了手,向我示意要上台发言,我点了点头。她步伐有些迟疑地站上了讲台。小声地开口说道:“我认为人类做这些是有意义的……”话音还未落,她的声音就被台下同学们的声音盖过。大多数声音是对她的观点持怀疑态度。我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听听小L的想法。她感激地看了我一眼。再次开口之时,声音中多了份坚定。“我认为人类需要做这些事情。即使科技发展得再迅速,我们也需要把这些基础知识学好。所有的人工智能所能做到的都是由程序员输入程序告诉他如何做,他只需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程序来执行命令即可。它不会创新,只会服从于人类的指令。且学习不是为了肤浅的表层的学习,而是要深入学习,理解其精髓。做物理、数学题目不仅仅是就题论题。是由点到面,由一道题延伸到所有和它涉及的知识点内容相关的题,去大胆尝试其他的解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温习没有掌握的或者掌握得不好的知识点,积极地思考,动笔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小L回头问了问自己的机器人:“‘你能吗”?机器人没有任何反应,就是一堆毫无生命气息的废铜烂铁。“中国的未来需要复合型人才,并不仅仅是只会操作各种机器,发布各种指令,还要进行文化的传承创新,让知识与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还有外语翻译工作,虽然人工智能的翻译更加高效和迅速,但是它缺乏语言的魅力和对文字的感知力,而且人工翻译对于语气表达,感情色彩 ,文化底蕴等都能准确地把握。背诵古文是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学生领悟作者或壮志难酬或思念家乡或怀念故人或悲叹现实等情感,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人工智能只是被动地执行命令,没有人类的丰富情感,没有鲜活的思维碰撞,所以有一些东西注定是不会被替代的。”
语毕,掌声雷动。我走上讲台,说道:“无论是人工智能化的学习还是传统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一些东西,方便人类的生活。但是有一些东西是始终不会被替代的,如同传统文化一般,能够绵延传承几千年,定有其真谛在里面。因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真谛。”
来源: 宁夏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