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湖泽间,一片片圆润如盘的芡叶浮于水面,叶下藏着形似鸡头的果实,剥开坚硬外壳,便露出珍珠般的芡实米。这看似低调的水生植物,却是江西人珍视的“水中人参”,在鄱阳湖畔、赣江流域的湿地中,芡实用千年的药食传奇,滋养着一方水土。
芡实古称“鸡头米”,《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延年益寿的上品,李时珍更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芡实可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江西余干、鄱阳等地的芡实因水质清澈、泥壤肥沃,颗粒饱满如珠,淀粉含量高达75%,更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族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现代研究证实,芡实中的多糖成分能增强免疫力,其收敛特性对脾虚腹泻、肾虚遗精有显著调理作用,故被中医誉为“脾肾双补”的天然良药。
在江西人的饮食智慧中,芡实既能登大雅之堂,亦可入家常小灶。盛夏的芡实糖水清甜解暑,秋日的芡实粥绵密养胃;老表们炖老鸭汤时撒上一把芡实,化解油腻的同时补益虚损;酒酿芡实圆子则是宴席上寓意团圆的甜点。更有巧手主妇将芡实磨粉,与糯米混合蒸糕,成就一道软糯温补的养生点心。就连芡实的梗和叶也不浪费——晒干后煮水,便是一壶祛湿的民间凉茶。
从《周礼》中“加笾之实,菱芡栗脯”的祭祀珍品,到苏轼笔下“芡叶初生绉如谷”的田园风物,芡实始终浸润着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江西人将这份水生馈赠化作“药食同源”的鲜活注脚:一颗芡实,既是湖泽赠予的朴素美味,也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养生密码,沉甸甸地坠在江南的烟火岁月里。
来源: 江西省药膳食养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