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当绚烂的世界突然蒙上一层模糊的面纱,直线不再笔直,色彩失去往日的鲜明,你是否曾疑惑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今天,我们揭开一个关于视觉健康的谜团——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渗”。它悄无声息地侵袭着年轻的眼睛,让眼前的一切变得扭曲。

在眼科疾病的众多类型中,中渗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眼底疾病,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备受关注。中渗主要影响黄斑区域,这一区域对于我们的中心视力和颜色辨识至关重要。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顾名思义,是一种发生在黄斑中心区域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其特点在于黄斑区出现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不仅影响视力,还可能引发出血和渗漏,导致视力急剧下降。中渗多发生于年轻人及中青年群体,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且多为单眼发病。尽管其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与全身免疫力下降、结核感染、弓形虫感染等因素可能相关。

中渗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如直线变弯曲)、视野中心出现暗点或黑影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新生血管出血或渗漏所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中渗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测试、眼压测量、眼底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科血管造影等。O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黄斑区的病变情况,包括新生血管和出血灶的存在。而眼科血管造影则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黄斑区血管的形态和渗漏情况,进一步确认中渗的诊断。

在鉴别诊断方面,中渗需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及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等疾病相区分。中浆也发生在黄斑区,但通常不伴有新生血管;而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则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病变特点与中渗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中渗的治疗原则在于尽早干预,以控制新生血管的渗漏和出血,保护视力。目前,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治疗中渗的主要手段。抗VEGF药物(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和渗漏,促进病变的消退和视力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值得注意的是,中渗患者在治疗后仍需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和强光刺激。此外,增强身体免疫力也是预防中渗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定期复查眼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复发风险。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