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一个学生给我发来一张照片,原来是有老师在逻辑课上给同学们讲了三个逻辑学家去酒吧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很广,通常被用来介绍什么是推理,纪录片《逻辑之趣》(The Joy of Logic)中,还在酒吧里真人现场演绎了一回。
三个逻辑学家在推理
故事的场景是这样的:
有三个逻辑学家来到酒吧,刚找位置坐好,这时酒保来问他们:“每个人都来杯啤酒吗?”
第一个逻辑学家很疑惑地回答:“我不知道。”
第二个逻辑学家两手一摊,说:“我也不知道。”
第三个逻辑学家则会心一笑,对酒保说:“是的!”
当酒保提问时,三个逻辑学家都只知道自己要不要喝啤酒,并不知道其他两位想不想喝。而且,他们除了回答酒保的问题,也没有额外的言语交流,为什么在前两个逻辑学家回答了“我不知道”后,第三个逻辑学家就心领神会地回答“是的”呢?
这背后恰恰有推理的力量。虽然这三个人没有更多言语,但推理都默默做到位了。
首先需要注意,酒保问的是三个人是否每个人都要来杯啤酒?这意味着,只有在三个人都要啤酒时,才能回答“是的”。
对第一个逻辑学家来说,如果他不想喝啤酒,那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否定的。只有他自己想喝啤酒,但是不知道其他人情况如何时,才能给出悬而未决的回答:“我不知道”。
对第二个逻辑学家来说,如果他不想喝啤酒,那他马上也可以给出否定的回答。事实是,他现在知道第一个逻辑学家想喝啤酒,他自己也想喝啤酒,但是不知道第三个逻辑学家的想法,所以他也只能说:“我也不知道”。
根据前两个逻辑学家的回答,第三个逻辑学家很清楚前两个逻辑学家都想喝啤酒,而他自己刚好也想喝啤酒,因此就可以很安心地回答:“是的”。
这三个逻辑学家都很擅长推理;而且都非常敏锐地把握了酒保问题的关键点;同时,后面的逻辑学家对前面逻辑学家的推理也了然于胸,这些都是构成完美推理链的必要条件。不过,要想顺利得出“是的”这一答案,还有一个前提条件:故事里的三个逻辑学家刚好都想喝啤酒。
现实中的推理更丰富
现实中,往往并没有故事那么理想化。学生之所以给我发照片,倒不只是因为这个推理案例有趣,还因为他发现了课堂版三个逻辑学家故事里有一个潜在“小问题”。
为求生动,课堂上老师把课件中三个逻辑学家的脸换成了学生们身边的几位逻辑老师的样子,其中就包括笔者,而且“我”的照片还被放在了第一个逻辑学家的位置。这个学生知道我日常不喝酒,所以他认为这个例子不够贴切,因为“我”在第一轮就会回答“不是”。那这个故事似乎就进行不下去了……
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想了一下,如果有老师不喝啤酒的情况出现,又想让这个故事继续下去,也许可以考虑调换老师们的位置。比如,如果其他两位老师都喝啤酒,那例子中就不妨把不喝啤酒的“我”放在最后。“我”还是可以根据前两位老师的回答,给酒保提供一个答案:他们两个要啤酒,我不要。
如果在真实场景中,不会喝酒的“我”果真需要第一个回答酒保的那句“每个人都来杯啤酒吗?”那么,即使作为逻辑学工作者,通常也不会简单机械地回答“不是”,而更可能是:“我不要啤酒,看看其他两位要不要”。
尽管后面两种情况的推理结果,看似没有原故事中那么一顺到底的“漂亮”,但却更加真实“接地气儿”。而且,不管是哪种情况,可都少不了推理的参与。“理想”的情况往往可遇不可求,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的就是:正确推理,见招拆招。
(作者张立英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来源: 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