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万伟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在现代眼科医学领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渗)作为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其治疗策略与效果备受关注。中渗主要特征为黄斑区域出现新生血管,伴随出血和渗出,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及视觉质量。近年来,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应用,已成为治疗中渗的重要手段,为中渗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抗VEGF药物作为中渗治疗的重要武器,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阻止新生血管的异常增生,减少渗出和出血,从而稳定乃至改善患者的视力。

常用的抗VEGF药物包括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这些药物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抗VEGF药物治疗中渗的过程相对简洁而精细。一般情况下,治疗中渗的初始步骤通常涉及单次眼内注射,这一过程在手术室内完成,以确保无菌环境,降低感染风险。注射前,患者需接受预防性抗生素滴眼液的点眼,以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整个注射过程快速且相对无痛,仅需约五分钟,术后即刻覆盖纱布,并在随后的三日内持续使用抗生素滴眼液以巩固疗效。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大多数患者在注射抗VEGF药物后,对药物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新生血管会明显改善或缩小。然而,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因此,医生建议患者在注射后一个月进行复诊,通过眼底检查评估新生血管的变化及活动性病灶的吸收情况。若病灶未完全稳定,可能需要追加注射,直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抗VEGF药物治疗中渗的效果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时机。对于早期发现、病灶较小的患者,经过及时治疗,视力恢复较为理想,部分患者甚至能达到1.0的正常视力水平。然而,若病情拖延至晚期,病灶较大且已累及黄斑中心区域,即使治疗后病灶有所缩小,也可能因黄斑功能受损而导致视力恢复不佳。因此,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提高视力恢复率至关重要。

中渗患者常伴随视物变形的症状,这是由于黄斑区新生血管异常增生所致。抗VEGF药物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一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的视物变形都能完全消失。大部分患者治疗后,新生血管虽趋于稳定或缩小,但仍可能残留少量新生血管,导致一定程度的视物变形。对于这部分患者,若治疗后不再影响正常生活,可视为治疗有效;若治疗后依然影响生活质量,则需进一步评估治疗方案。

尽管抗VEGF药物注射属于眼科微创手术,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可能出现轻微不适,如眼睛发红、酸痛或流泪等。这些症状多因消毒液刺激或角膜原有病变所致,通常可通过点用保护眼睛的药物在短期内缓解。若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如视力明显下降,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其他并发症。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