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泰和的青山碧水间,一群身披雪绒、脚踩墨玉的“黑凤凰”悠然踱步,它们便是被誉为“中华药鸡”的泰和乌鸡。这乌皮、乌骨、乌内脏的珍禽,宛如从《山海经》中走出的灵物,浑身浸染着千年药膳文化的精髓,是赣地山水孕育的“活体营养库”。
泰和乌鸡的传奇始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乌骨鸡,甘平无毒,补虚劳羸弱”,清代更被列为皇室贡品。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通体乌黑,更因富含18种氨基酸、锌、铁及黑色素。现代研究证实,乌鸡的黑色素能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而高含量的甘氨酸、赖氨酸可促进伤口愈合、增强免疫力,故民间素有“一鸡胜十参”之说。
江西人将乌鸡的滋补智慧融入一日三餐:产妇的月子汤里必添红枣枸杞炖乌鸡,补血养气;文火慢煨的乌鸡天麻汤,是学子备考的“健脑秘方”;就连鸡骨也不浪费,与田七同煲成“接骨神汤”。泰和人家宴客,少不了一盅“四物乌鸡汤”——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与乌鸡共舞,药香与肉香交织,既是美味,亦是中医“气血双补”的经典配方。
这“黑凤凰”的故事还藏着文化密码:相传泰和武山曾有凤凰栖息,饮仙露、食灵芝,化身乌鸡造福人间。当地人至今保留“乌鸡祭祖”的习俗,感念自然的馈赠。一只乌鸡,凝练了红土地的灵秀、本草的智慧与民间的温情。它不仅是餐桌上的滋补圣品,更以“黑珍珠”之姿,讲述着人与自然共生的东方养生传奇。
从《楚辞》中“露鸡臛蠵”的珍馐记载,到现代药企以乌鸡为原料研发的“白凤丸”,泰和乌鸡跨越时空,始终是中国人“食养同源”的鲜活注脚。
来源: 江西省药膳食养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