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骗者心态——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去憎恨那些欺骗自己的人,反而会去憎恨那些阻止自己被骗的人。

心理学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涉及多个理论,以下是主要角度的分析:

1.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 核心机制:**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行为或判断(如被骗)与自我认知(如“我是聪明人”)冲突时,会感到心理不适(失调)。

**- 反应模式:**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人们可能通过攻击揭露真相者来否定问题(如“他才是错的”),而非承认自己受骗,从而保护自尊。

**- 经典案例:**在著名的费斯廷格实验中,信徒在神的预言遭遇失败后,不仅没有对神产生任何质疑,反而会更加虔诚。类似逻辑下,被骗者可能通过敌视提醒者来合理化自身行为。

2. 自我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 否认与投射:

- 否认:直接拒绝接受被骗的事实(“我没那么蠢”)。

- 投射:将因受骗产生的羞耻感转移到提醒者身上(“你才是想害我的人”),尤其是当提醒方式带有批评时。

- 合理化:用“骗子也有苦衷”等借口为骗子开脱,同时将责任归咎于提醒者(“都怪你多管闲事”)。

3.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 定义:**当固有信念被反驳时,人们反而更坚定原有立场,甚至敌视反对者。

**- 应用场景:**若骗局涉及情感或信仰(如传销、情感诈骗),揭露真相会被视为对个人价值观的威胁,从而引发强烈反弹。

4. 情感转移(Displacement)

- 机制:对骗子的愤怒可能因无法直接报复(如骗子消失或权势过大)而转移到易攻击的目标(如身边的提醒者)。

- 典型表现:“杀熟”现象中,亲友因直言劝阻反而成为发泄对象。

5. 控制感需求(Need for Control)

- 心理动机:承认受骗意味着失控,而指责提醒者能重新获得掌控感(“问题在你不在我”)。

- 案例:老年人被保健品诈骗后,子女的劝阻可能被解读为“剥夺自主权”,进而触发抗拒。

6. 社会文化因素

- 面子文化:在重视“面子”的社会中,公开指出错误可能导致关系破裂,提醒者反而成为破坏“表面和谐”的替罪羊。

- 群体压力:若骗局涉及群体(如邪教、传销组织),揭露者可能被集体排斥以维持群体认同。

综合解释模型

这些机制常交织作用。例如:

一个投资者被“高收益骗局”所惑,亲友劝阻时,TA可能经历以下过程:

1. 认知失调:“我这么谨慎的人怎么可能被骗?”

2. 逆火效应:“你们根本不懂投资机会!”

3. 情感转移:因无法找到跑路的骗子,转而责怪亲友“触霉头”。

4. 控制感重建:通过坚持“我没错”来缓解无力感。

应对建议

若需帮助可能受骗者,可采用:

- 非评判沟通:用“我担心你”替代“你错了”;

- 提供替代方案:引导其自主发现漏洞,而非直接否定;

- 共情优先:承认骗局设计的合理性(如“骗子确实很狡猾”),减少对方防御。

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人类维护心理平衡的复杂机制,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本文由Deep seek生成。来源: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

来源: 心理学家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