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丘陵,藤蔓攀岩绕树,绿叶间垂下一颗颗青中透黄的圆润果实,形如小瓜,随风轻摇,这便是江西人熟悉的“瓜蒌”,因其籽似瓜子悬垂,又被亲切唤作“吊瓜子”。这枚不起眼的“绿灯笼”,既是山野间的零嘴,也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栝楼实”,承载着药食兼修的千年智慧。

瓜蒌学名“栝楼”,属葫芦科藤本植物,在江西九江、修水等地已有数百年种植史。其果实、籽仁、根块皆可入药,《本草纲目》称其“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现代研究则发现,瓜蒌富含三萜皂苷、有机酸及多种氨基酸,其籽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超40%,有助于调节血脂、抗氧化。江西山区湿润多雨的气候与富饶红壤,孕育出的瓜蒌果实饱满、籽仁香脆,堪称“山林馈赠的天然保健品”。

在江西人的生活中,瓜蒌既是药膳主角,也是日常烟火里的风味担当。农闲时,老人将瓜蒌籽炒制成咸香酥脆的零食,配上一壶云雾茶,便是山居午后最惬意的消遣;主妇们炖鸡汤时丢几片瓜蒌皮,汤水清润回甘,能解秋燥;就连瓜蒌瓤也被巧妙利用——混合红糖熬煮成膏,涂于疮疡处,是民间代代相传的“土方金创药”。


从《诗经》中“果臝之实,亦施于宇”的古老吟咏,到江西药农“一棵瓜蒌九副药”的俗谚,这枚藤间果实始终串联着自然与人文的共生智慧。江西人将瓜蒌的每一寸馈赠化作养生良方,让山野藤蔓的蓬勃生机,滋养着代代人的健康。一捧吊瓜子,嚼出的是土地的醇厚、时光的匠心,更蕴藏着“草木皆可疗疾”的中式生命哲学。

“赣食十味”,每一味都承载着江西的山水灵气与千年的饮食文化。它们或滋养身体,或疗愈病痛,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珍贵馈赠,也是江西省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成果体现。让我们走进这些神奇的食材,品味江西的独特风味,拥抱健康生活。

来源: 江西省药膳食养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