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山林间,一串串红宝石般的覆盆子缀满枝头,阳光穿透绿叶,将果实映得晶莹透亮。轻轻摘下一颗放入口中,酸甜的汁水瞬间唤醒味蕾,仿佛尝到了山野的灵气。这种被《诗经》称为“茥”的小野果,不仅是江西人记忆中的童年美味,更是中医典籍里“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食疗珍品。
江西多丘陵,湿润的气候与肥沃的酸性土壤,让覆盆子(学名:掌叶覆盆子)在此蓬勃生长。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其“益肾脏,缩小便”,《中国药典》则明确其“补肝益肾”之效。现代研究证实,覆盆子富含维生素C、花青素、鞣花酸等抗氧化成分,其提取物还被用于改善代谢、延缓衰老。江西遂川、井冈山一带的野生覆盆子,因无污染的生长环境,果香浓郁、药效更佳,被当地人称为“山林红宝石”。
在江西传统饮食中,覆盆子既是零嘴,亦是药膳。孩童采来鲜果拌糖渍成蜜饯,酸甜开胃;农人晒干后与枸杞、红枣同泡药酒,冬日饮下暖身驱寒;产妇用覆盆子炖鸡汤补气血,老人则以覆盆子叶煮水护眼明目。更有巧手主妇将果酱涂在米糕上,或与蜂蜜调成夏日冰饮,让山野风味登上寻常餐桌。
有趣的是,覆盆子的名字源自其药效——古人发现其能“覆盖尿盆”,减少夜尿频次。宋代《证类本草》还记载,覆盆子“令发不白”,因而成为道家养生方中的常客。如今,江西人将这颗“酸甜精灵”融入现代生活:冻干果粒加入酸奶,烘焙坊推出覆盆子酥饼,甚至开发出覆盆子酵素饮料,让古老智慧焕发新活力。
从《楚辞·离骚》中“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的吟咏,到山民竹篓中鲜灵灵的果实,覆盆子串联起自然馈赠与人文智慧。它不似名贵药材高不可攀,却以质朴的酸甜滋味,滋养着一方水土的生命力。一口覆盆子,品的是山岚雾气润养的清甜,更是赣地药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千年哲思。
来源: 江西省药膳食养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