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枞菌(拉丁学名为Termitomyces albuminosus),又叫鸡枞、伞把菇、鸡肉菌、鸡脚蘑菇、蚁棕、斗鸡公、三塔菌等,其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东南亚、非洲等区域,那么,它为何叫这个名字呢?鸡枞的得名,主要和其形态、味道有关,本文将带你一探究竟,了解命名背后的故事。

明代时期,杨慎所著的《升庵外集》称鸡(土从)为鸡堫:“鸡菌,菌如鸡冠也。故云南名佳菌也,日鸡堫,鸟飞而敛足,菌形似之,故以鸡名,有以也。”(堫,音Zóng,读粽。)(凶八夂)是堫的异体字。大概意思是说:鸡枞这种菌子像鸡冠一样,所以是云南出名的上好菌子,一天天的就成了“鸡堫”,像鸟一样想飞但是却收住了脚,又有点菌子的样子,所以加上鸡字,是有道理的。

而郎英所著的《七修类稿》则称鸡宗:“云南土产地蕈,诗书本菌子也,而方言谓之鸡宗……以其同鸡烹食至美之故。”宗是(土从)的同音字,也是方言。大概意思是说:在云南地区的土地上多有蘑菇产出,书籍、诗词里面叫作菌子,但本地人方言称为鸡宗,把它和鸡肉在一起烹饪,是一种美食,非常好吃。

李时珍所撰书籍《本草纲目》中记载道:“谓鸡枞,皆言其味似之也”。大概是说:叫作鸡枞,都是说它的味道和鸡肉一样鲜美、好吃。

清代时期的田雯所撰书籍《黔书》有言:“鸡枞,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纷披如鸡羽,故名鸡,以其从土出,故名㙡。”,大概意思是说:鸡枞长大后像一个伞盖,随着时间推移,它的伞盖会展开得像鸡的羽毛一样,因此得名“鸡枞”;又因为它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又被称为“㙡”。

民间对于鸡枞的命名,有三种说法,但三种说法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说法一:**在云南的南涧地区,因其内部纤维结构、色泽状似鸡肉、加之食用时又有鸡肉的特殊香味,故得名:鸡枞。

**说法二:**在云南,人们用该菌来制做“鸡枞汤”,烹饪出来的“鸡枞”口感很好,汤味美如鸡,故云南人称其为“鸡枞”。

**说法三:**又有说,其切片肉质酷似鸡白肉,肉质肥硕壮实、质细丝白,味鲜甜脆嫩、清香可口,且有鸡肉的清香,故而得名“鸡枞”。

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发展,科学家们为了表示所属植物类别,便在“鸡枞”名称后加上“菌”字写成了“鸡枞菌”。

鸡枞菌之所以得名,看完本文,相信你对鸡枞菌有了更多的了解吧,它不仅是一种可食用野生菌,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自然馈赠。

参考资料:1.陈士瑜.菌蕈字源考(连载)[J].中国食用菌,1992,(01):8-9;2.凤庆县人民政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人间至味是“枞”香》 ;3. 东川发布《鸡枞言》;4.国家林业局宣传中心《无量山特色美食鸡枞煮鸡》。

**资料撰写:**西北民族大学2024级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贵新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王贵新(科普号:小新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