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通识课程是高校基于通识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非专业性科学与技术课程[1]。2024年12月首次修订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开设科技相关通识课程”。在此背景下,探讨高校科技通识课程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我国高校科技通识课程发展的问题审视

综合国内现状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科技通识课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第一,课程地位边缘化[2],学科协同不足 许多高校未制定系统的课程规划,未将科技通识课程纳入核心必修课程体系,科技通识课程地位边缘,与其他通识或专业课程缺乏协同。

第二,课程定位不清晰,科学素养目标指向不精准 高校科技通识课程存在内容和形式与专业课程同质化[3]、目标设定笼统等问题,缺乏对多维科学素养的具体诠释和整合,目标定位系统性与可操作性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其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功能。

第三,课程内容缺乏与真实问题的联结,跨学科性不足 高校科技通识课程偏重基础科学概念,缺乏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及科技前沿相关议题的联系,因此难以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践;内容组织以学科逻辑为主[4],问题导向不足,未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第四,教学和评价方式单一,难以促进学生深度参与 高校科技通识课程主要依赖讲授和纸笔测验,缺乏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活动,忽视过程性评价和追踪性评价,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深度参与[5]。

制约高校科技通识课程发展的原因探析

高校科技通识课程发展的现状,既反映了高校在课程设计和实施层面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体制与机制层面的问题。科技通识课程顶层设计缺乏、管理模式滞后、质量监管不足及资源配置不足等原因制约了高校科技通识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缺乏,宏观统筹规划不足

虽然我国在2022年印发的《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已初步对高校科技通识课程的建设工作予以重视,强调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国家战略相结合[6],但缺乏专项政策与实施标准等细则。高校科技通识课程的建设依赖于自身自主性,缺乏上位的统筹设计规划,影响了课程的整体发展。

高校建设主体意识不明确,课程管理协同性缺失

许多高校作为科技通识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意识不足;未设置跨院系的实体机构或部门[7],通常交由教务处负责课程管理,由二级院系单位各自负责通识课程的落实工作。只有在上级部门要求开设特定类别课程时,管理部门才会通过委托招标的形式与二级单位进行共建。这种结构使得科技通识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限制了跨学科的课程合作与创新,制约了有效的课程管理与资源共享。

课程质量监管与评价机制不完善,反馈与改进缺乏闭环

高校大多采用教师自主申报、学校审批、删减与合并的科技通识课程建设流程,但总体缺乏明确的课程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更有部分高校根据课程目录生成课程申报方向,致使课程设置趋于形式化。在课程评价上,主要依赖学生评教,缺乏多元评价方式和结构化的质量反馈体系,无法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影响课程的长期发展与创新。

资源配置不足,内生动力缺乏

教师在科技通识课程的开发中拥有较大自主权,但多数高校在教研资源、教材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未能为教师提供系统、有力的支持,也缺乏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与资源共享。这种资源配置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课程建设内生动力的生成,以及教师认知、行为、情感的投入[8],教师课程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

推动我国高校科技通识课程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高校科技通识课程的发展是项系统工程,结合我国高校科技通识课程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如下方面。

厘清科技通识课程的定位,逐渐将其纳入核心必修课程体系

围绕“科技”和“通识”两条主线厘清科技通识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独特定位,既要突出“科学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又要区分于专业课程,突出其“通识”特征。高校科技通识课程要面向所有学生,提供其作为“完整的人”所需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底层认识和思维方式,发展适应力,为其作为理性、负责任的公民参与科学决策和问题解决,应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复杂挑战作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应推进高校将科技通识课程纳入核心必修课程体系,在模块设置、学分管理上进行深度改革,确保所有学生能够系统接受科技教育,发展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提升科学素养的目标导向性,细化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设计
立足国际科技通识课程发展的共性趋势,以及我国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持续促进科技通识课程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推陈出新。具体而言,应涵盖科学观念、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及科学态度和责任感的四位一体目标结构;以科学素养的整合式发展为指向,在内容和方法上强化跨学科性和问题驱动性,构建概念与实践驱动的、融合课堂内外多元路径的整合式框架,以灵活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后在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实践性与情境相关性,结合书面作业、项目作业等多元形式,持续追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跨学科能力的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统筹,制定战略规划,完善协同合作机制

进一步出台专项政策,明确高校科技通识课程在助力高校担当主体责任、践行新时代大科普理念、厚植创新文化,以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设置专项资金及政策倾斜等手段,鼓励高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与其发展需求相契合的课程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发力,实现高校科技通识课程的协同发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构建高校主导的协商决策与共治共享课程管理模式

高校应明确科技通识课程建设与管理的主体,设立跨院系机构,统筹规划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并积极承担协调与组织推进的责任。高校应构建有效的协商决策机制,设立由教务部门、学科院系及相关科研机构共同组成的科技通识课程建设工作小组,推动跨院系、跨学科的协作共建。在此机制下,各院系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提供者,更要通过协商决策,提升科技通识课程的科学性与多样性。

完善课程质量监督与评价反馈机制,形成闭环体系

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科技通识课程质量评估机制,构建涵盖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内容的整合性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定期对各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估。同时,高校应自主建立内部和外部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关注课程对学生参与度、创新性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多元价值。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确保课程设计与教学质量的不断优化。最后,应推动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的闭环系统,确保评估结果能够直接反馈到课程改进中,实现课程的动态更新与优化。

构建多元化、支持性的资源配置体系

首先,应加强示范性课程与教材的内容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其次,优化技术性资源供给,打造灵活高效的跨院校、跨学科、跨领域的资源共享平台,深化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资源利用率。再次,重视发展性资源配置,加强科技通识课程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建立专业的培训资源库,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拓宽视野。最后,在保障性资源建设方面,应通过激励机制,如设立教学创新奖、科研成果奖励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推动课程持续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潇怡,任佳妮,赵明宇.美国高校科技通识课程设置的经验和启示——基于两所顶尖大学的案例[J].科普研究,2024,19(03):39-47+68+101.DOI: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3.005.

[2] 李印福.大学生科技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54-56.

[3] 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04):21-27.

[4] 王凤成,白丽丽.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培育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132-134.

[5] 杜钰娇,张宝歌.我国高校文科生科学通识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3,(09):47-53.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EB/OL](2022-09-04)[2024-05-0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10610.htm.

[7] 吴坚.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机制的比较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41-47+189.

[8] 郭建鹏,许文静,陈玉蕾,等.工作资源与要求如何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兼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Z1):25-36.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23.z1.002.

来源: 来源 | 《中国科技教育》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