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控糖目标有“标准答案”:即空腹血糖4.4-7.0 mmol/L、餐后<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但实际上,医生经常会根据糖友的具体情况而调整目标值。

比如,70岁的王阿姨空腹血糖控制在8.0 mmol/L,医生就满意了,而45岁的张先生却被要求空腹<6.5 mmol/L。

很多糖友都不清楚这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今天,我们将揭开医生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决策密码”。

一、6个不可变因素:无法更改的“固定参数”

1. 年龄:控糖目标会“随龄应变”

年轻人(如<40岁):身体状况好,远期并发症风险高,需严格控糖(如空腹4.4-6.1 mmol/L)。

老年人(如>65岁):年龄越大,目标越要放宽松(如空腹5.0-8.3 mmol/L)。

2. 糖尿病病程:控糖难度“与病同行”

新诊断患者:胰岛功能保留较多,目标可制定的更加严格(如糖化血红蛋白<6.5%)。

长病程患者(如>15年):常伴随并发症,需以安全为第一追求(如糖化血红蛋白<8.5%)。

3. 预期寿命:控糖需要“量体裁衣”

预期寿命长(如>15年):需长期预防并发症,目标可以定的更加严格。

预期寿命较短(如晚期肿瘤患者):应优先保证生活质量,必要时甚至可不设降糖目标。

4. 重要合并症:脏器功能有“连锁反应”

糖尿病重要的合并症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梗、心衰、肾衰、肿瘤、脑卒中、慢阻肺、肺气肿、抑郁症、关节炎等。

合并症多/重:合并症越多(如三种以上),病情越重(如3-4期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糖目标越要宽松。

合并症少/轻:如合并1-2种疾病,且病情较轻,则可设定更严格的控糖目标。

此外,还应注意是否合并严重感染,避免因血糖的剧烈波动诱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5. 血管并发症:控糖的“危险雷区”

血管并发症多/重度:如患者发生过心梗、脑梗,血糖波动过大可能会诱发二次梗塞,此类人群要追求降糖的平稳性(如糖化血红蛋白7.5%-8.5%)。

血管并发症少/轻度:可以追求更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

6. 低血糖耐受性:脆弱的“生命开关”

独居老人、认知障碍者:一旦发生低血糖事件可能因无人发现而有生命危险,血糖目标值需要适当上调。

反之,年轻人、有人陪护、认知正常者,则可以把血糖控制的更严格。

二、3个可变因素:你和医生的“共同决策”影响控糖结果

1. 患者主观意愿:治疗是“双向奔赴”

积极配合型:糖友积极调整饮食、运动干预,配合医师控糖方案,则可尝试更严格目标。

依从性较差者:可以先设定阶段性目标(如每月降低0.5 mmol/L),避免“破罐子破摔”。

2. 资源及支持系统:控糖的“后勤部队”

支持力量强:例如有临近的糖尿病大讲堂、糖尿病同伴支持小组、家属能参与到糖尿病的管理当中、经济条件好等积极因素,患者则可挑战精细化血糖管理(如持续葡萄糖监测)。

反之,血糖目标则适当放宽。

3. 药物风险:控糖的“双刃剑”

使用低血糖高风险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低血糖风险高,空腹血糖目标值需合理上调。

使用低血糖低风险药物:如使用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低血糖风险低,可制定更严格的目标。

结语

控糖目标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医生综合身体情况、疾病风险、生活状态后绘制的“生命交响乐”。

了解了个体化控糖背后的逻辑,才能更科学、精准地管理血糖,进而享受到更舒适、更高质量的生活。

来源: 公众号:医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