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北美开了一家艾灸店,这本是一件平平无奇的事。

可这家店的老板是王祖贤,那个主演了《倩女幽魂》、《青蛇》的王祖贤。

这就让人讶异了,毕竟王祖贤出生在台湾,事业在香港,息影后又移民加拿大,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大明星会和烟雾缭绕的中医艾灸相关,甚至打算将自己的余生投入进去。

艾灸,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正好恰逢春分时节,那就借艾灸,来讲一讲春困的问题。

春困的中医密码

在中医看来,春困是人体与春季气候“磨合失衡”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季节变化:春季日照延长、气温升高,新陈代谢加快,身体未完全适应导致疲倦。

湿邪困脾:春湿加重,影响脾胃运化,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困倦。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冬季作息未调整,熬夜或睡眠时间过长(超过8小时)导致白天昏沉。

自测你的春困类型

艾灸妙处

艾灸的雏形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甲骨文中已有类似记载(记载于殷墟文字乙编),并在唐代趋于成熟,设立“灸师”职业。

中医理论:艾草性温,归十二经,燃烧时热力渗透穴位,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益阳气。例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通诸经,治百病”。

现代医学视角:热刺激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如关节炎、痛经)及调节内分泌。

艾灸缓解春困的原理

健脾祛湿,改善气血

春困多因脾虚湿盛导致,艾灸足三里(外膝下3寸)可“造化脾湿,生发胃气”,增强脾胃运化能力,缓解头昏、乏力。

艾草燃烧的热力渗透穴位,温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减少湿气停滞引发的困倦。

温补阳气,提神醒脑

春季阳气升发不足易致疲劳,艾灸通过热力刺激关元、命门等穴位,补充阳气,提升精力。

辅助调节体质

艾灸可改善脾虚、气血两虚等亚健康状态,长期调理能增强抵抗力,减少季节性疲劳。

不过除了艾灸,还有一些更方便的防春困妙招。

驱春困四部曲:吃、动、按、睡

1、饮食调衡:少酸多甘,升阳化湿

必吃三宝:

香椿:醒脾开胃,《食疗本草》称其“消风解毒”。

荠菜:清肝明目,缓解眼疲劳。

小米:健脾和胃,煮粥可加茯苓15g。

提神茶饮:

玫瑰陈皮茶:玫瑰花5朵+陈皮3g+红枣2颗,疏肝健脾,赶走午后困意。

三花茶:菊花3g+茉莉花2g+合欢花2g,清肝解郁,提升专注力。

忌口清单:

寒凉食物(冷饮、刺身)伤脾阳

油腻甜食(蛋糕、炸鸡)助痰湿

运动升阳:疏经络,畅气血

晨起拍胆经:沿大腿外侧(环跳穴至风市穴)拍打50次,促肝胆排毒。

2、午间醒神操:

梳头通阳:用木梳从前额梳至后颈100下,刺激百会穴。

踮脚提肛:踮脚尖30次+提肛10次,升举阳气,激活肾经。

傍晚散步:申时(15-17点)膀胱经当令,快走20分钟,助湿气排出。

3、穴位急救:3秒唤醒专注力

太阳穴:困倦时拇指按揉1分钟,缓解头胀。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掐按30秒,清心提神,适合开会防瞌睡。

丰隆穴(小腿外侧中点):艾灸10分钟,化痰湿,解身重。

4、子午觉法则:充电15分钟=续命2小时

午睡要点:11-13点心经当令,闭目养神15分钟(勿超30分钟),可搭配眼罩热敷睛明穴。

晚睡禁忌:亥时(21-23点)前入睡,熬夜伤肝血,加重次日困倦。

春分养生“避坑指南”

忌过度出汗:微汗即可,大汗耗阳气。

忌紧闭门窗:每日通风30分钟,防湿浊滞留。

忌压抑情绪:肝喜条达,郁闷时练“嘘”字诀(长嘘6次,疏肝气)。

来源: 小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