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物正确服法科普:科学用药守护血管健康

普宁市麒麟镇卫生院西药房515354 陈耿森

高血压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长期控制不良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13亿人受高血压困扰,而我国成人患病率高达27.9%。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管理的核心,但调查显示,仅50%患者能坚持规范用药。本文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研究,系统解析降压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常用降压药分为5类:

ACEI(普利类)‌:如依那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降低血压,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心衰患者。

ARB(沙坦类)‌:如氯沙坦,作用机制与ACEI相似,但咳嗽副作用更少。

CCB(地平类)‌:如氨氯地平,通过扩张血管起效,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效果显著。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通过排钠利尿降低血容量,常作为联合用药基础。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适用于合并心绞痛、心梗后患者。

二、规范用药的六大黄金准则

1.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每类药物的适应人群存在差异。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哮喘患者气道痉挛,而CCB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无需调整剂量。美国ACC/AHA指南强调,初始用药需综合考虑年龄、合并症、靶器官损害等因素。

2. 服药时间与昼夜节律匹配

人体血压存在"双峰一谷"节律(晨起与下午各有一高峰,夜间最低)。研究发现睡前服用ACEI/ARB可使24小时血压更平稳,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8%。而利尿剂建议早晨服用,避免夜间频繁起夜。

3. 剂量调整的规范流程

剂量调整需遵循"阶梯式"原则:起始剂量治疗后2-4周复查,未达标者逐步增量或联合用药。例如,氨氯地平可从5mg增至10mg,但不建议超过FDA批准的10mg/d上限。

4. 饮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高盐饮食可抵消普利类药物效果,服用期间每日钠摄入应<2.3g。柚汁中的呋喃香豆素会抑制CYP3A4酶,使非洛地平等药物血药浓度升高3倍,可能引发低血压。

5. 特殊剂型的正确使用

缓释片需整片吞服,咀嚼会破坏缓释结构导致剂量突释。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外壳随粪便排出属正常现象,不必恐慌。

6. 漏服药物的补救措施

漏服后需根据药物半衰期处理:短效药(如卡托普利)超过2小时无需补服;长效药(如缬沙坦)漏服12小时内可补服,超过则跳过。

三、常见用药误区解析

自行停药综合征‌: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甚至心绞痛,需在2周内逐渐减量。

保健品替代药物‌:大蒜素虽有一定降压作用,但RCT显示其降压幅度仅2-3mmHg,无法替代药物治疗。

剂型随意更改‌:将硝苯地平缓释片改为普通片,可能因血药浓度波动导致反射性心动过速。

四、特殊人群用药注意

老年患者‌:起始剂量应为成人常规剂量的50%,警惕体位性低血压。JNC8推荐CCB或利尿剂作为首选。

妊娠高血压‌:甲基多巴是唯一经FDA批准用于孕期的降压药,普利类和沙坦类可能致胎儿畸形。

肾功能不全‌:GFR<30ml/min时禁用氢氯噻嗪,可选择呋塞米。血清肌酐>3mg/dl者慎用ACEI。

五、提高用药依从性的策略

智能药盒应用‌:带提醒功能的电子药盒可使服药正确率提升至92%。

家庭血压监测‌:家庭自测血压与诊室测量结合,能更准确评估疗效。目标值为<135/85mmHg。

用药记录手册‌:记录每日血压值、服药时间及不适症状,有助于复诊时调整方案。

结语

规范使用降压药需要医患共同参与。患者需建立高血压管理是终身工程的认知,则应加强用药教育。当出现面部水肿(可能提示ACEI过敏)或持续干咳(ACEI副作用)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通过科学用药与生活方式改善,多数患者能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

参考文献‌

WHO. Global report on hypertension. 2023.

Chow CK, et al. JAMA Cardiol. 2021;6(9):1-10.

中国高血压联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51(3):223-258.

Williams B, et al. Eur Heart J. 2023;44(25):2378-2391.

Whelton PK, et al. Hypertension. 2022;79(1).

Hermida RC, et al. Eur Heart J. 2020;41(48):4565-4576.

FDA. Norvasc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2022.

He FJ, et al. BMJ. 2021;373.

Bailey DG, et al. Clin Pharmacol Ther. 2020;107(3):579-590.

国家药监局.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2021年第8期.

Vrijens B, et al. Br J Clin Pharmacol. 2022;88(3):1290-1298.

Kriszbacher I, et al. Int J Cardiol. 2021;322:226-230.

Ried K, et al. Integr Blood Press Control. 2020;13:47-56.

Epstein BJ, et al. J Clin Hypertens. 2022;24(5):543-552.

James PA, et al. JAMA. 2014;311(5):507-520.

Brown MA, et al. Pregnancy Hypertens. 2022;28:15-24.

KDIGO. Kidney Int. 2021;99(3S).

Park LG, et al. J Cardiovasc Nurs. 2020;35(5):435-443.

Stergiou GS, et al. Hypertension. 2022;79(1).

来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