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物资供应按计划供给,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工业品堪称 “奢侈品”。一台普通四管来复式收音机,价格约五十元,几乎相当于一个人一个半月的工资,寻常家庭难以企及。但就在这样的岁月里,一群无线电爱好者以执着为刃,以技艺为翼,在匮乏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 “DIY 奇迹”。
一、复古收音机:旧时光里的工艺印记
老式收音机,外壳多为木质,历经岁月留下斑驳痕迹。有的机壳雕刻五角星等图案,既具时代特色,又展现手工雕刻的精湛技艺。这些收音机大小不一,造型质朴,没有现代工业的精致模具,却靠手工打磨、拼接成型。每一道木纹、每一处开孔,都是制作者反复丈量、雕琢的成果,彰显着特殊年代里对美的追求与对技术的探索。木质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更体现当时条件下,爱好者利用有限资源创造实用器物的智慧。
老式收音机的主要器件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共同协作实现信号接收与声音播放,具体包括:
1. 核心放大器件
电子管(早期):早期收音机依赖电子管实现信号放大,如三极管、五极管,通过电子在真空环境中的运动完成信号处理,体积较大但性能稳定。
晶体管(后期普及):取代电子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的优势,常见锗管或硅管,负责高频放大、低频放大等关键环节。
2. 基础电路元件
电阻:分压、限流,稳定电路电压电流,确保各模块工作在合适参数范围。
电容:滤波、耦合、隔直流通交流,如电解电容用于电源滤波,瓷片电容用于高频信号耦合。
电感线圈:与可变电容组成调谐回路,通过电磁感应接收特定频率的广播信号,是选台的核心部件之一。
3. 调谐与控制器件
可变电容器:通过旋转调节电容值,改变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实现不同电台的选择,是手动调台的关键器件。电子科技博物馆内,珍藏着见证无线电技术演进的可变电容。
电位器:用于调节音量,通过滑动触点改变电阻值,控制输出到扬声器的电流大小,实现音量增减。
4. 信号转换与输出器件
扬声器:将放大后的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老式收音机多采用动圈式扬声器,通过线圈在磁场中振动带动纸盆发声。从金属外壳到内部线圈,在当时需手工焊接、调试,确保音质输出。
输入 / 输出变压器:匹配阻抗,增强信号传输效率,尤其在功率放大阶段,确保音频信号有效驱动扬声器。
5. 其他辅助部件
电源器件:如电池或整流电路,为收音机提供工作电压,早期干电池供电,后期也有适配交流电的整流装置。
波段开关:用于切换不同广播波段(如中波、短波),通过机械触点连接不同电路,扩展收音机接收范围。
这些零件虽小,却在爱好者手中被赋予 “生命力”,每一个焊点、每一次组装,都是对技术的钻研与对作品的负责。
二、手工电流表:纯手工时代的极致浪漫
在电子科技博物馆中,一台全手工制作的电流表同样令人驻足。木质外壳经过精细打磨,内部刻度表由手工精准绘制,虽受限于工具,但每一道线条都饱含对测量精度的追求。在机械制图普及的今天,这件作品更显珍贵 —— 它不仅是工具,更是前辈们匠心的具象化呈现。每一道刻度、每一次雕琢,都折射出那个年代对细节 “死磕到底” 的精神,诠释着 “工匠精神” 的深刻内涵。
三、跨越时空的传承:从旧时光到新未来
如今,大学电子实习中制作收音机的项目,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接力。前辈们在物资匮乏中敢想敢做,用双手突破现实限制;当下的年轻人在更优渥的条件下,更应承袭那份对热爱的执着、对匠心的坚守。那些特殊年代的杰作,是实用物件,更是时代的精神徽章,见证着前辈们在困境中迸发的智慧与热情,也提醒我们:匠心永远是跨越时代的 “硬核” 力量,对热爱的追逐,永远值得致敬与传承。
来源: 郑州轻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