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传福

近日,由中国和巴西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距今约1.6亿年前的中国燕辽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物种——坎波斯达尔文翼龙。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悟空翼龙科的多样性,还为研究翼龙的演化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

悟空翼龙科是翼龙演化历程中的关键类群,兼具原始非翼手龙类和翼手龙类的镶嵌特征,被认为是非翼手龙类向翼手龙类演化的过渡类群。此次发现的坎波斯达尔文翼龙化石标本近乎完整,仅缺失尾部末端和后肢部分。这种翼龙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巴西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第欧根尼·坎波斯教授,他为中巴古生物合作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坎波斯达尔文翼龙保存了悟空翼龙科的典型特征,如愈合的鼻眶前孔、向后倾斜的方骨和加长的颈椎。此外,它还具有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前上颌骨嵴的背缘几乎呈直线,缺少较大的背向突起;上、下颌分别有18颗和14颗牙齿;翼指骨的第四指节短于第一指节。这些特征表明,坎波斯达尔文翼龙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骨骼的愈合时间较晚,显示出悟空翼龙科成员在个体发育上的独特性。

燕辽生物群是晚侏罗世(约1.6亿年前)的一个重要生物群,其翼龙类大多表现出原始非翼手龙类的形态特征。悟空翼龙科的发现,为研究翼龙从原始形态向更进步形态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坎波斯达尔文翼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悟空翼龙科在翼龙演化中的重要地位。

自2009年悟空翼龙科被命名以来,中巴古生物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研究表明,悟空翼龙类具有两个功能性的输卵管,一次可以产2枚卵。此外,它们的腭区结构更接近于翼手龙类,头饰的形态和发育位置是属种间的重要鉴定特征。悟空翼龙类以鱼类为食,并能将难以消化的鱼鳞以食团形式吐出。

汪筱林研究员表示,中巴古生物团队将继续对翼龙化石开展合作研究,重点关注翼龙类的系统演化、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以及全球对比。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翼龙的演化历程,以及它们在古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坎波斯达尔文翼龙的发现,不仅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也为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翼龙演化的机会。随着更多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我们有望揭开更多关于这些古老生物的秘密。

来源: 李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