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诊室里,老张搓着长满老茧的手,黝黑的脸上挂满汗珠:“大夫,俺在附近工地上扛活,最近查出来血糖高,顿顿只让俺吃二两干饭,这不是要人命吗!”

看着他的血糖报告单上醒目的“13.8mmol/L”,医生思考了一会,说:“张师傅,咱不能只控糖不干活,家里老人孩子还等着钱用呢!农民工的饭碗,医生得帮着端稳了。除了吃药,建议你使用五个妙招、学会三个技能。”

一、工地饮食五妙招

1.先菜后饭,细嚼慢咽!

每次吃饭时,把菜(尤其是绿叶菜、豆芽、白菜、西兰花等)放到离自己最近的地方,中间是肉类或植物蛋白,主食最远。按照“菜→肉→主食”的顺序进食,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嚼几口。有研究表明,采取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

2.粗细搭配,够吃不累!

在工地挥洒汗水的工友们,每天都需要一斤主食打底,才能满足能量需求,部分壮劳力甚至更多!

过度的削减主食的摄入,不仅不现实,搞不好还会有低血糖的风险!

有条件的工友可以主食、杂粮混着吃,比如2个精面馒头+1个杂粮馒头(玉米面饼);一半精米饭、一半糙米饭等。

若食堂只有精制主食,工友们可以自备炒豆子(痛风者别超过一两),餐时替代一部分主食。

不过,杂粮或豆子的比例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也要平衡血糖和能量需求之间的关系,建议先从少量加起,逐步增加,最高不超过50%!

3.荤菜不足,鸡蛋豆腐!

现实很无奈,作为重体力劳动者,工友们普遍存在肉、奶摄入量不够的问题。

其实,食堂菜单里也有物美价廉的替代品——鸡蛋、豆腐!

别小瞧它们,它们富含蛋白质。

下次在食堂,瞧见茶叶蛋蛋、白菜炖豆腐(痛风患者别超过一两),千万别错过!

4.工地三宝,必须戒掉!

  • 稀饭:看似清淡的一碗稀饭,其升糖指数堪比葡萄糖水,极易引发血糖剧烈波动。

  • 含糖饮料:如常见冰红茶,单瓶含糖量相当于14块方糖。

  • 散装白酒:隐蔽性最强,每100毫升含46克酒精,不仅损伤肝脏,还会严重干扰糖代谢。

替代方案:柠檬水、苦荞茶、无糖豆浆(营养又实惠)。

5.升糖食物,提高觉悟!

一些看似健康的食材可能暗藏升糖陷阱!比如芋头、地瓜、土豆、莲藕等等,还有大锅饭里常见的粉条,记住,别拿它们当菜,把它们归到主食里面去!

工地周边餐馆里的某些经典菜式也需警惕:西红柿炒鸡蛋、锅包肉、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菜品,烹饪时加糖量比较高!少吃!

二、学会三个技能

1.学会区分“真饿”和“假饿”!

“真饿”,表现为低血糖典型症状:

  • 手抖心慌:握不住钢筋,安全帽扣子都扣不上;

  • 冒冷汗:后背湿透像被泼了凉水,安全帽里滴水;

  • 眼前发黑:看脚手架像蒙了层黑纱,必须蹲下扶墙。

“假饿”,饭后2小时又饿,多为精制碳水消化太快所致。有三特征:

  • 眼馋手不抖;

  • 心慌能干活;

  • 肠鸣精神足。

可以先多喝点温水观察看看。

记住:分不清真假时,遵循“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先按真低血糖处理,先吃一块糖再说!15分钟后测一次血糖!

2.学会夜间巧加餐!

深夜收工后,睡觉之前,饥肠辘辘,令人难以抗拒夜宵的诱惑。

此时,正确的加餐能大大提升幸福感,工友们可以选择凉拌海带丝、黄瓜条蘸大酱、盐炒黄豆、水煮花生米等。

坚决避开方便面、火腿肠、甜面包、饼干等食品。

3.学会监测血糖!

部分工地配备了医务室,可随时监测血糖,留好值班医生的电话,紧急情况下可求助。

工地周边的药店时不时会有免费测血糖的活动。

关注工地周边社区、居委会定期组织的义诊活动。

查找牢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室的具体位置,定期去那里进行血糖监测。

全科医生那里还会定期组织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歇工的时候去听一听,学习必要的糖尿病知识。

【全科医生手记】

两个月后复诊,老张的血糖稳稳的停在了6.3mmol/L,完成了血糖的逆袭。他高兴的手舞足蹈:“现在顿顿吃得饱,干活也有劲,血糖还不高,您的建议真是妙!”

全科医生提醒工地汉子们,控糖如同搭脚手架:药物是地基,饮食是横杆,监测是安全绳,缺一不可。

【最后的叮嘱】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饿着肚子硬扛!

吃饱饭也能控糖,关键在于"会选、会吃、会扛"!

劳动者的健康就该如钢筋混凝土——既结实,又有韧性!

注:本文内容基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仅用于健康科普,不能替代诊疗!文中案例为虚构,旨在提醒疾病风险!

来源: 医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