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 新疆的野生动物(Wildlife in Xinjiang)

马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

3月3日,今天是第十二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联合国设立这一天,目的是为了赞颂野生动植物的美丽和多样性,也为提高公众意识,使公众更加深入了解保护野生动植物对于人类的诸多益处,并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契机,树立责任心。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行政省区,自然资源及物产极为丰富。下面重点介绍新疆的哺乳动物(兽类)。

哺乳类(兽类)以恒温、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为主要特征。

新疆有野生兽类 157 种另 52 亚种,分为 7 目 23 科。

(1)兔形目,有野兔、鼠兔等2科14种;

(2)啮齿目,家族最为庞大,共有鼯鼠、松鼠、河狸、睡鼠、跳鼠、林跳鼠、鼠、仓鼠等 8 科 73 种,几乎占了新疆兽类数量的一半。

(3)劳亚食虫目,有2科11种,如大耳猬、鼩鼱等;

(4)翼手目,只有蝙蝠科11种,如长耳蝠、宽耳蝠等;

(5)偶蹄目,有猪、骆驼、鹿、麝和牛等5科17种;

(6)奇蹄目,马科仅有3种,如野马、野驴等;

(7)食肉目,有犬、熊、鼬和猫等 4 科 28 种;

新疆兽类以偶蹄目的野双峰驼和野牦牛体型最大,体重可达1吨。

啮齿目大部分为小型兽类,但最大的河狸则有 30 多千克(kg),最小的如小毛足鼠只有5克。它们有的会在天空飞(鼯鼠),有的会在水中游(河狸、麝鼠、水獭),有的在树上营巢(松鼠),但绝大部分在地面和洞穴中生活。

自古以来,兽类与新疆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早期如岩画中的人和动物),是人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兽类绝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部分种类传播疫病或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

以下分目介绍比较典型的新疆野生动物,并配以图片,便于辨认。

(1)兔形目(Lagomorpha)
鼠兔与塔里木兔(马鸣 摄)

兔形目包含鼠兔科和兔科,合计有 15 种。

(2)啮齿目(Rodentia)
长尾黄鼠与大沙鼠(马鸣 摄)

啮齿目是新疆兽类中最多的一个目,包括了旱獭、河狸、松鼠、沙鼠、鼯鼠等。

(3)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
大耳猬(马鸣 摄)

食虫目包含两类,即猬类、鼩鼱等。

(4)翼手目(Chiroptera)
中亚宽耳蝠(马鸣 摄)

翼手目是最为特殊的一类,唯一可以自由长距离飞行的哺乳动物。

(5)偶蹄目(Cetartiodactyla)
藏羚羊(马鸣 摄)


雄性藏羚羊,角细长如弯刀。分布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马鸣 摄)。

鹅喉羚(马鸣 摄)


典型的荒漠物种,在南疆和北疆的荒漠里,都有鹅喉羚分布(马鸣 摄)。

北山羊(马鸣 摄)


雄性北山羊角上的棱子,是其年轮。北山羊广泛分布于新疆的“三山”(马鸣 摄)。

盘羊(马鸣 摄)


卡拉麦里山的盘羊(亚种),不同于其他地方(马鸣 摄)。

野牦牛(马鸣 摄)


新疆的野牦牛仅分布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马鸣 摄)。

野猪(马鸣 提供)

红外相机拍摄于天山托木尔峰(马鸣 提供)。

(6)奇蹄目(Perissodactyla)
野驴奔驰(马鸣 摄)


拍摄于卡拉麦里国家公园(马鸣 摄)。

野马引入(马鸣 摄)


拍摄于卡拉麦里野马中心(马鸣 摄)。

阿尔金山-昆仑山藏野驴(马鸣 摄)

藏野驴在新疆见于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马鸣 摄)。

(7)食肉目(Carnivora)
雪豹(马鸣 提供)


红外相机拍摄于天山后峡,距离乌鲁木齐市区约 60 公里。雪豹之城,名副其实。

猞猁(马鸣 摄)


猞猁的耳朵,两根“天线”,听觉极好(马鸣 摄)。

赤狐(马鸣 提供)

新疆有 3 种狐狸,赤狐最为常见(马鸣 提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 编著. 2003. 新疆哺乳动物的分类与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
蒋志刚, 刘少英, 吴毅, 蒋学龙, 周开亚. 2017. 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 生物多样性, 25(8):886-895.
马鸣,李都 等. 2016. 新疆野生动物图览.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马勇,王逢桂,金善科,李思华.1987. 新疆北部地区啮齿动物的分类与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
钱燕文,张洁,汪松 等. 1965. 新疆南部的鸟兽.北京:科学出版社.
史密斯(Andrew T. Smith),解焱,绘图:盖玛 (Gemma.F.). 2009. 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邢睿,丫丫. 2022. 新疆自然观察指南.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思博,杨赣源. 1983.新疆啮齿动物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王瑞 等. 2020-2023. 我们都是“伴兽人”. 野性石河子团队年报.
魏辅文,杨奇森,吴毅,蒋学龙,刘少英 等. 2025. 中国兽类名录. 兽类学报,45(1):1-16.

来源: 马鸣风萧萧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