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下完支架的患者向医生抱怨:都说心脏病可以预防,为什么我又戒烟又戒酒,最终还是下了支架?

这是位50岁的老大哥,半年前劳累后出现心绞痛,做心脏造影显示:血管狭窄70%。由于还没到必须下支架的程度,医生建议先吃药,并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患者倒是听话,烟抽得少了,药也在每天吃。**可没过半年心绞痛再次发作,复查造影一看:血管狭窄进展到90%!**支架在所难免,于是植入1枚支架开通了血管。

可患者手术后并不开心:自己的努力就这样白费了?心脏病难道预防不住?

心脏病可以预防,但我们却常常陷入3个误区,让预防效果大打折扣:

误区一、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病

绝大多数朋友会样认为:只有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时才意味着血管出现狭窄。事实并非如此。

心血管狭窄的过程在年轻时就已经出现,二三十岁时开始形成动脉斑块,40岁后出现狭窄。只不过此时狭窄程度轻微,并不会影响心肌供血诱发心绞痛。当开始出现症状时,实际上已经是病变悄悄累积多年、形成了严重狭窄。此时再去预防,实际上已经晚了。

所以,**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病,预防心脏病一定要提前入手。提前到何时呢?**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四高”时就是信号。因为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会导致血管狭窄提前出现,并且加速进展。因此我们要积极通过药物和改善生活习惯等方法,预防并治疗“四高”。此外,戒烟、避免熬夜、减轻精神压力、减少氢化植物油等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是年轻人预防冠心病的重点。

误区二、戒烟但不彻底

很多朋友以为,少抽烟、吸电子烟都叫戒烟。其实不是!能起到预防冠心病作用的戒烟,是指一根儿都不要抽!因为戒烟不彻底等于没戒!同时还要持之以恒。

因为多吸一支烟就增加一分冠心病的可能。每天吸烟少于5支,突发急性心梗的风险会增加40%,每多吸一支风险再增加5.6%,如果吸烟40支以上,发病概率更是直接飙升至不吸烟的9倍!

此外,戒烟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达到保护心脏的效果。因为戒烟带来的保护作用与坚持时间有着直接关系。短时间戒烟只能恢复一定程度的心肺功能,只有坚持戒烟超过1年,冠心病风险才能降低50%;当戒烟15年之后,风险才会降至与不吸烟相同的水平。

误区三、降脂但没有达标

心脏病患者需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来降低血脂,从而稳定粥样斑块,抑制心血管狭窄加重。但是,吃药不是目的,把血脂数值降至合适水平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重点。

虽然化验单写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是3.4mmol/L,但这是对健康人的要求。如果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是反复发做心肌缺血或者脑卒中,属于超高危人群,必须要强化降脂,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4mmol/L以下。

但是,不少患者只吃他汀血脂并不能达标,因为他汀的降脂效果因人而异,很多患者需要选择长效降脂针强化治疗。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做到减少氢化植物油等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比如外卖、油炸食品、廉价小零食等。此外,配合适当运动,避免久坐,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不然食物中的油脂无法被消耗,大量蓄积在血液、血管内膜和肝脏中,也会加重粥样斑块的进展。

我是心血管内科张医生,如果喜欢我的科普文章,就请点赞吧!还可以转发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关注我还可以看到更多心脏病的健康知识!

来源: 心血管内科张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