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作为一款在医疗领域历经百年风雨的经典药物,自1899年正式诞生以来,便深刻地改变了医学的进程。从最初作为解热镇痛药被大众熟知,到如今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阿司匹林见证了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预防脑卒中(中风)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上,阿司匹林更是被广泛应用,成为众多患者的“救命稻草”。然而,正如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阿司匹林在为患者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可小觑的风险。本文将深入剖析阿司匹林在预防脑卒中方面的双面真相,旨在为广大公众揭开其神秘面纱,明晰用药安全红线。
阿司匹林的护盾作用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主要依赖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抑制。血小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安静地在血液中循环,维持着血液的正常流动性。但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就像接到“战斗信号”,迅速黏附、聚集在破损处,形成血栓。而阿司匹林能够精准地作用于血小板,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阻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这一独特的作用机制,让阿司匹林在预防脑卒中的战场上崭露头角。
1977年,《卒中》杂志发表了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长期追踪观察,有力地证实了阿司匹林在预防脑梗死方面的显著效果。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无数临床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夯实了阿司匹林在预防脑卒中领域的地位。对于那些已经明确患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阿司匹林凭借其可靠的疗效和相对较低的成本,通常被医生列为预防再次发病的首选用药。
除了强大的抗血栓功效,阿司匹林还拥有解热、镇痛、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当身体遭受炎症侵袭时,体内会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这些炎症介质的合成,从而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无论是日常的头痛、牙痛,还是因神经受压引发的神经痛,阿司匹林都能发挥良好的止痛效果,帮助患者缓解痛苦,恢复正常生活。正是这些多样化的药理作用,使得阿司匹林在多个疾病的治疗中牢牢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家庭药箱和医院药房中的常备药物。
阿司匹林的隐患风险
尽管阿司匹林在预防脑卒中方面成绩斐然,但其副作用也如影随形,时刻提醒着人们它并非毫无风险的“神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便是增加出血风险。人体的凝血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平衡器”,阿司匹林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也可能打破这个平衡,使得出血倾向增加。
轻微的出血可能表现在皮肤和黏膜表面,如不经意间的鼻出血、刷牙时频繁出现的牙龈出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实则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而严重的情况下,阿司匹林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胃肠道黏膜长期暴露在胃酸等消化液的侵蚀下,本身就较为脆弱,阿司匹林的使用会进一步削弱其保护屏障,导致胃或肠道黏膜破损出血。消化道出血不仅会引起呕血、黑便等明显症状,还会影响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累积下来,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出血风险,阿司匹林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胃肠道不适症状。许多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感觉,就像胃部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翻江倒海般难受。上腹部疼痛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这种疼痛或轻或重,持续或间断发作,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此外,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阿司匹林哮喘。这对于本身就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困难,威胁生命安全。长期或大量服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毒功能。这些副作用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与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剂量以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不同患者对阿司匹林的耐受性不同,有的患者可能对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就反应强烈,而有的患者则能较好地耐受常规剂量。
用药安全红线破译
鉴于阿司匹林的双面性,患者在使用时必须慎之又慎,严格遵循医嘱,才能确保用药安全。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安全用药建议:
①明确适应人群:基于预防层级与风险阈值二级预防(必须使用)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缺血性卒中、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核心证据:ESC 2021指南推荐,此类人群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9%(ARR 1.5%),需终身持续用药。一级预防(严格筛选)推荐使用:仅限40-70岁、10年ASCVD风险≥10%(ACC/AHA Pooled Cohort方程)且出血风险低(HAS-BLED评分<3)人群,用药后预期净获益>2%(NEJM, 2018)。绝对禁忌:≥70岁无ASCVD病史者(ASPREE研究证实,使用阿司匹林颅内出血风险升高38%,死亡率增加25%)。
②危险因素评估。如:血压、血糖、血脂等。
③禁止“经验性用药”。
合理控制剂量
阿司匹林的剂量选择犹如在钢丝上行走,需要精准把握。一般而言,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阿司匹林剂量相对较低,通常为每日75 - 100毫克。这个剂量范围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的,既能有效发挥抗血栓作用,又能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患者切不可自行增加剂量,认为“剂量越大效果越好”。这种错误的观念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需调整剂量,也必须在医生的严格监控下进行。
监测不良反应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就像在黑暗中驾驶船只,需要时刻留意周围的环境和船只的状态。一旦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哪怕是最轻微的鼻出血、牙龈出血、恶心、呕吐等,都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很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危险信号,提醒我们药物可能已经对身体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血常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等指标是否正常,肝肾功能检查则能及时发现阿司匹林是否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了损害。通过这些定期检查,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就像一个活跃的“社交分子”,在体内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像两个齿轮在运转时相互干扰,可能会影响药效,也可能会增加副作用的发生几率。例如,阿司匹林与抗凝血药华法林合用时,会进一步增强抗凝作用,大大增加出血的风险;与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合用时,会加重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大幅上升。因此,患者在服用其他药物时,无论这些药物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阿司匹林,以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综合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合理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引发不良后果。
结语:
阿司匹林在预防脑卒中方面,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的希望,有效降低了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重要武器。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潜藏的副作用,出血风险、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问题,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使用阿司匹林时要保持谨慎。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前,应充分了解其双面真相,如同在踏上旅程前了解路线的利弊一样。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检查,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健康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权衡利弊,最大程度地发挥阿司匹林的护盾作用,同时将其隐患风险降至最低。
来源: 科学药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