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核心药物,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然而,若无医嘱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胆固醇水平快速反弹、斑块失稳,显著增加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一项纳入12万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停用他汀的心梗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5%(Circulation, 2018)。高危人群更突出(既往心梗、冠脉支架置入者风险),可能与斑块破裂后缺乏他汀保护相关。以下从机制、处理策略进行系统阐述。

一、原因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脂水平。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血管斑块,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然而,突然停用他汀类药物会导致胆固醇水平反弹,同时血管斑块失去稳定,容易发生脱落,形成血栓,进而引发心肌梗死。

二、机理

1. 胆固醇代谢的“反跳效应”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减少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当突然停用他汀类药物后,酶活性迅速恢复,导致胆固醇合成量激增,LDL-C水平可能在数周内回升至治疗前甚至更高水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 血管斑块不稳定

斑块稳定性丧失与炎症激活他汀类药物不仅降脂,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可稳定纤维帽较薄的易损斑块。停药后,斑块局部炎症反应加剧,纤维帽变薄,破裂风险升高。

3. 凝血系统失衡

他汀轻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改善纤溶功能。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小板活性增强和血液高凝状态,与斑块破裂协同诱发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引发心肌梗死。

三、突发心肌梗死的干预策略

1、急性期处理

再灌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黄金时间窗内行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优先选择。

溶栓治疗:适用于无法及时进行PCI的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

药物联合方案:

①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

②抗凝(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强化治疗(如阿托伐他汀80mg/d)。

2. 长期管理

重启他汀治疗并监测:根据LDL-C目标值调整剂量(如冠心病患者需<1.4 mmol/L),注意肝功能及肌酶监测。

联合降脂策略:若他汀单药效果不足,可联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控制合并症:强化血压(<130/80 mmHg)、血糖(HbA1c<7%)管理。

3. 患者教育与依从性提升

停药风险告知:明确告知他汀需长期服用,擅自停药可能抵消既往心血管保护作用。

总之,突然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因此,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严格按照医生、药师的建议进行用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改变用药方案。如果因特殊原因需要停药,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同时,应注意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来源: 科学药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