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得好”、“吃得健康”已取代“吃得饱”成为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螺旋藻因富含蛋白质(65%左右)、多种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维生素(如维生素A、B1、B2、B6和E等)、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如多糖)、藻青素、叶绿色,以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集保护肠胃、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肿瘤、抗贫血、降胆固醇和防治“三高”等功效于一身。

另外,作为一种碱性物质,螺旋藻还可中和胃酸,起到防治胃炎、胃溃疡,以及修复胃肠黏膜的作用。其益处多多,各型保健品在国内外十分畅销,备受人们青睐。

螺旋藻究竟是什么?是植物、微小动物,还是其他什么生物呢?其实,螺旋藻是地球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原核微生物,属于颤藻科的螺旋藻属。

它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呈丝状,长度介于200-500微米,直径约为5-10微米,人们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一睹真容。由于它或疏松或密实的呈螺旋状扭曲(螺旋数2-7个),外形类似钟表发条,故得名螺旋藻。

螺旋藻可以旋转或颤动,细胞内因含有不同浓度的藻蓝素和藻红素,而呈现蓝(绿)色、红紫色或黄绿色,繁殖方式为裂殖(分裂繁殖)。

在自然界,螺旋藻多分布于各类水体(含碱性水体)之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36℃左右,最适酸碱度相当宽泛,pH 3-11均可。此外,还具备一定的耐热性能。

人工养殖技术门槛不高,繁殖迅速,目前其国内外规模化养殖的食用品种主要为钝顶螺旋藻、极大螺旋藻和印度螺旋藻。需要说明的是,养殖过程中除了营养和温度,光照条件(主要是光照强度和色度)对其生长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室内培养时,选用冷白光源,光照强度以3800勒克斯左右为宜)。

至此,不禁有人会问:它是怎样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利用的呢?相传公元九世纪在非洲乍得湖畔(世界四大天然螺旋藻产生湖泊之一),有个王国名叫卡内姆-博尔努(Kanem-Bornu),这里的人们经常会从湖中采收螺旋藻。

到了十六世纪,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不仅自己食用螺旋藻,还会将其制成薄饼兜售,并称其为“特脆特拉脱儿”(音译,意为“石头的排泄物”)。

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人克里门特在非洲历险之际,惊奇地发现当地的佳尼姆人“天赋异禀”。他们在连年饥荒、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竟身体强健,勇武过人。

于是克里门特开始细心观察,发现佳尼姆人会经常捞取乍得湖中的螺旋藻,滤干、晾晒后,将其做成干粮食用,并因而精力旺盛、健康长寿。不过,发现归发现,他可从未将螺旋藻当作吃食。之后,人们对螺旋藻的开发利用日渐升级。到了7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螺旋藻生产机出现在了墨西哥……

螺旋藻产品开发并非一帆风顺,腥味重便曾是其“拦路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首先通过仪器分析明确了腥味物质种类,主要为酮类、芳香化合物类、烷烃类和醇类物质。

随后,人们又提出了多种除腥方法。当前较为通用的除腥方法主要有四种:

其一、酶解法。利用酶的作用,将腥味物质破坏或完全酶解。但该法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特异性,螺旋藻中的蛋白营养成分也会因此遭到破坏。

其二、萃取法。

其三、吸附法。

其四、包埋法。将螺旋藻制成胶囊,或是添加矫味剂(如葡萄糖)遮掩异味。当然,单一方法效果往往不佳,实际生产加工中也以上述方法的联合运用为主。

螺旋藻虽然是保健品,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比如儿童就不适合(螺旋藻呈碱性)。当然,少量食用,或是食用前以水浸泡,再或者是同其他食材一起烹制都是可以的。

另外,体质有差异,有些人食用(特别是初次食用)螺旋藻会出现头晕或拉肚子等反应,这些均属正常。因为,螺旋藻进入人体后,有个适应过程。待其被人体“识别”和“接纳”后,再食用时上述症状便会减轻或消失。

拓展资料:螺旋藻除腥小妙招

螺旋藻产品中的藻腥味主要源于萜类、胺类,以及吡啶类物质,这些物质经过处理是可以去除的,下面一同来了解下。

(1)加热脱腥

加热是一种有效的螺旋藻除腥措施,在60℃时,对螺旋藻溶液加热半小时,即可达到较好的除腥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时,采取此种措施时,温度最好不要超过60℃。因为若温度超过60℃,不仅会导致溶液中叶绿素脱镁,溶液变色严重,还会使得螺旋藻蛋白受热变性,产生沉淀。

(2)掩蔽除腥

腥味掩蔽剂,顾名思义即可以掩盖螺旋藻产品腥味的物质。这类物质有白砂糖、柠檬酸,β-环糊精、八甘桂等。

其中,β-环糊精效果最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β-环糊精的组成成分为吡喃型葡萄糖,不仅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还可作为碳水化合物来源被人体吸收利用;2)β-环糊精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吸潮,能够较好的维持螺旋藻产品原色。

(3)真空脱腥

真空脱腥法主要用于对螺旋藻粉中藻腥味的脱除。一般而言,随着真空度的增加,脱腥效果越好。其主要优势在于操作方法简单,且不改变产品理化性状。

(4)发酵脱腥

发酵法主要用于螺旋藻营养液产品脱腥,其作用机理包括以下几方面:

1)酵母粉结构松散,对螺旋藻腥味物质有吸附作用;

2)酵母可与部分腥味物质反应生成大分子物质而被聚集除去;

3)酵母中的多种酶将螺旋藻中的腥味物质代谢成无腥味物质,同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还会对藻腥味具有掩蔽作用。

如添加0.6%的酵母,于32℃下发酵90分钟,产生的乙酸乙酯和异丁醇等,不仅会掩蔽藻腥味,还会产生淡淡的清香味。

发酵法需要注意的是酵母添加量、发酵温度以及发酵时间操作条件。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产生难闻的发酵味道。

此外,用茉莉花茶进行吸附,以及用乙醚进行萃取等也都是有效的除腥方法。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螺旋藻产品除腥前,对其进行破壁处理,使其溶解性的腥味成分释放出来,除腥效果会更好。

-END-

本文为《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首发,任何媒体转载时须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名称及微信号。未经许可,严禁对包括标题在内的任何改动。

文中图片大部分引自网络,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欢迎朋友们就内容进行斧正,一切为了更好的科普。

来源: 胖魔王的科普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