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已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指明方向。杭州市作为科创高地,始终以“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定位勇立潮头。
杭州市科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通过创新实践,以“一企一导师”服务模式为抓手,纵深推进新质生产力模式,为激活全域创新生态提出“杭州方案”。
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杭州市科协的指导下,杭州市科技传播学会联合上城区科协、萧山区科协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聚焦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与转型需求,以上城区、萧山区为试点,创新推出“一企一导师”服务模式。
整合在杭10余所高校院所100余名专家教授资源,建立起覆盖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导师智库”。“一企一导师”机制通过精准匹配,为企业配备行业权威专家或技术领军人才,形成“需求对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闭环。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关系,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最后一公里”。
二、激活创新主体内在动力
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微科创企业普遍面临“三难”:技术突破难、成果转化难、人才引育难。通过“一企一导师”机制,以“三个重构”破解发展桎梏。
一是重构技术攻关路径。“企业导师”深入企业,把握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创新发展方向,精准捕捉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点,推动学术前沿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二是重构成果转化生态。市科技传播学会引入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担任“企业导师”,一方面推动高校科研选题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另一方面依托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前瞻性方向,有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市场出题、高校+导师选题、企业+导师解题”的良性闭环。
三是重构人才培育体系。“企业导师”通过项目制,搭建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帮助培养企业技术骨干,为企业培育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三、签约机制推动精准对接
市科技传播学会通过签约机制,将高校导师的科研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匹配,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落地。通过规范化的签约流程,构建需求牵引、技术赋能、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生态。
“一对一”签约机制的落地,将确保“企业导师”的专业性与适配性,有助于双方长期稳定开展合作,打破传统产学研合作“点状对接、短期项目”的局限,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杭州市通过“一企一导师”模式,走出一条“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以创新链重塑产业链”的实践路径。不仅为企业装上“科技引擎”,更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让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赢得未来。随着“一企一导师”模式的深入推进,杭州将涌现更多如游戏科学、DEEPSEEK、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六小龙”式的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形成“龙头引领、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
来源: 杭州市科技传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