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取暖的银喉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为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多型种,广布于整个欧洲及亚洲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华北、华中及华东地区,向西分布至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四川中部和云南西北部等地。
银喉长尾山雀原为A.caudatus的长江亚种(学名:A.c. glaucogularis)和华北亚种(学名:A.c.vinaceus),根据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等差异拆分为独立物种。拆分前A. caudatus的中文名为银喉长尾山雀,拆分后,A. glaucogularis继承中文名称为银喉长尾山雀,A.caudatus中文名为北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头顶和枕侧灰黑色,头顶中央贯以黄灰色纵纹;额、头侧和颈侧淡葡萄棕色,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翼灰褐以至黑褐色,尾羽黑色。喜欢栖息在中、低海拔山区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有时还像鹟类一样,掠食空中飞行的昆虫。秋季成小家族游荡,至冬季可汇成多达100只的较大群体,繁殖期成对活动。
银喉长尾山雀虽很小巧,但若为了保护巢区和幼雏攻击入侵者,则异常凶猛。有研究者观察发现,在银喉长尾山雀营巢期间,若沼泽山雀飞到那株树或其附近取食,银喉长尾山雀会即行撵啄。
银喉长尾山雀主要啄食昆虫。在中国东北地区,除少量蜘蛛和小型蜗牛外,95%以上是昆虫,包括落叶松鞘蛾、天蛾等危害森林的害虫。在秦岭、大巴山地区和四川西南与云南西北部等地,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包括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及其它昆虫,也有少许植物。
银喉长尾山雀体重只有大约7-9克,由于它们的体温只能始终保持在略高于40℃的水平,因此很难储存足够的食物来度过漫长的冬夜,尤其是寒冷的冬夜。当气温低于20℃时,它们就需要食入更多的昆虫才能生存,如果无法找到那么多的食物来保持体温,就会在严冬中死亡。于是,它们在冬夜成群栖息、蜷缩在一起,以减小热量散失。一只鸟夜间独自栖息比一群鸟拥挤在一起栖息需要多耗费约25%的能量,而且,单独的一只鸟在寒冷的夜里几乎肯定无法存活下来。
银喉长尾山雀小档案:
银喉长尾山雀 Silver-throated Tit
学 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易 见 度:偶见
发现地点:成群活动于迁地保护区各处,有时和红头长尾山雀混群
保护级别:三有
来源: 秦岭国家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