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刘奶奶(化名)有着十几年的高血压、高血糖病史,不久前,刘奶奶间断性地出现心悸,以为是老毛病犯了,家人和自己都没有重视,就诊前一周,刘奶奶心悸的情况愈发频繁和严重,于是才来到我院就诊。经过诊断,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造影显示心脏最重要的血管之一前降支中-远端弥漫性狭窄,最严重的地方狭窄程度已经达到95%;回旋支也有远端75%狭窄的情况。医生立即给与前降支药物球囊扩张介入治疗,堵塞的血管随即开通。

就在术后查房时,主任关注到刘奶奶的下肢温度和反应的异常,“平常总这样,小腿总感觉冰凉,走路有时候疼有时候不疼,休息时就好得多。”刘奶奶的一句话引起了医生的重视,结合患者冠状动脉的血管疾病综合考虑,医生高度怀疑刘奶奶的下肢血管也存在问题,于是安排了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印证了判断,刘奶奶的右侧下肢已经出现股浅动脉远端管腔狭窄和动脉主干硬化伴多发斑块问题。难怪刘奶奶的小腿会出现那样的症状!

在心脏介入手术恢复后,医生为刘奶奶安排了右侧股浅动脉介入治疗,药物球囊扩张打通了已经100%闭塞的血管。

心脏、下肢血管同时亮起“红灯”,这意味着刘奶奶的血管一旦“断流”,随时可能发生心梗、猝死等不堪设想的后果。一次就医发现两个隐患,一站式解决“泛血管疾病”,出院前,刘奶奶和家人格外感激心内科一病区的医护人员。

从刘奶奶的就医经历里,我们可能要关注到一个概念:泛血管疾病。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正式提出心-肾-代谢综合征(CKM)这一概念,它被定义为一种健康紊乱,是由肥胖、2型糖尿病(T2DM)、慢性肾脏疾病(CKD)和心血管疾病(CVD)之间病理生理相互作用导致的全身性疾病。这些疾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代谢异常引发的一系列血脂紊乱、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即所谓的“泛血管疾病”。

简单来说,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变(其中95%为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它不局限于单一血管或器官,而是涉及全身血管系统。患者可能同时或先后出现多个血管床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等。

泛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多血管受累,疾病更复杂,治疗难度更高,经济负担更大,生活质量更差。

为了应对这些危害,需要进行早期的泛血管疾病管理。

来源: 北辰医院资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