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名十五岁的胖乎乎的少年就诊,家长指着少年肚子问我:“大夫,你看看孩子的肚子上这是长的什么?是不是皮肤病?”,我仔细看了一下,告诉她,孩子没得什么皮肤病,是由于肥胖出现的皮肤裂纹,属于膨胀纹,又称为萎缩纹,和妊娠妇女腹部的妊娠纹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是由于肥胖或者体重突然增加过快,真皮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被破坏而致,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如果感觉不好看,可以外擦疤痕膏,可能会缓解。近年来,青年人群中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的肥胖率在过去十年中翻了一番。今天我们聊一聊造成肥胖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一、肥胖的界定与现状
肥胖并非单纯“体重超标”,而是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导致的慢性代谢疾病。医学上常用体重指数(BMI)判断。体重指数计算方法是BMI = 体重(kg)/ 身高(m)²,当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然而,青年人因肌肉量较高或局部脂肪堆积(如腹型肥胖),需结合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综合评估。
中国18-29岁青年超重率已达32.3%,肥胖率约13.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2024年5月),肥胖是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肥胖的五大诱因:
1、美食诱惑
现如今,快餐文化、油炸食品、含糖饮料和外卖的普及,使青年人日均热量摄入远超消耗。一餐汉堡薯条的热量可达1000大卡,需跑步2小时才能消耗。
2、生活方式单一
年轻人经常久坐学习、工作、或通宵刷剧、外出依赖代步工具,活动量小,静态多于动态 导致基础代谢率持续下降。WHO指出,全球81%的青少年运动量不足。
3、熬夜
现代青年,熬夜成为常态,导致胃饥饿素增加,食欲提升20%,夜晚进食,更倾向选择高糖高脂食物。已有研究证实,长期熬夜伴睡眠时间不足,容易养成暴饮暴、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
4、压力型进食
一般是指通过吃东西的方式来安慰自己的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行为,学业、就业、社交压力促使皮质醇水平升高,触发“情绪性暴食”,形成“压力-肥胖-抑郁”闭环。
5、环境影响
包括遗传与家庭影响,父母肥胖的青少年患病风险增加3倍;家庭高油盐饮食习惯、社区缺乏运动场地等环境因素也是造成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因素。
三、肥胖的危害:从身体到心理的全面打击
1、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血脂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青年患者占35%)。
2、骨骼系统:体重每增加1kg,膝关节负荷增加4kg,青年关节炎病例激增。
3、生殖健康: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性睾酮水平下降的风险提升。
4、心理健康:肥胖青年患抑郁症风险增加55%,自卑感、社交回避等问题普遍。
5、远期危害:青年期肥胖者,中年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2倍。
我把肥胖的诱因和造成的危害给孩子家长讲了,家长连连点头。家长问,那如何给孩子减肥呢?
四、科学减重:需要出动五驾马车
1、调整饮食重构:211饮食法。每餐2拳蔬菜、1拳蛋白质、1拳主食(优先选择糙米、薯类);控糖,用无糖茶饮替代奶茶,选择低GI水果(如苹果、蓝莓);烹饪革命,以蒸煮、凉拌替代煎炸,使用香料代替高盐酱料。
2、加强体验运动:碎片化 趣味化。每日累计快走/爬楼梯30分钟(可分3次完成),每周增加2次抗阻训练(如深蹲、平板支撑);加入舞蹈、骑行等社交性运动,提升坚持率。
3、改善睡眠:修复代谢的黄金时段。固定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可用冥想助眠。
4、心理赋能:打破“自罪感”恶性循环。记录饮食和情绪日记,识别压力进食诱因;寻求心理咨询或正念训练。
5、医学干预:必要时需要专业帮助。 若BMI≥32或合并糖尿病等并发症,需及时到专业机构咨询,考虑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或手术治疗。
最后我给家长和少年说,减肥不能太着急。
五、给青年人的行动倡议
1、设立小目标:每月减重不超过4斤,避免极端节食。
2、寻找支持系统:加入健康社群,与家人共同制定饮食计划。
3、定期监测:每月测量腰围、血压,每年检测血糖血脂。
家长领着孩子走了,望着孩子肥胖的身影,我想说:肥胖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青年期是干预的黄金窗口。通过生活方式的系统性调整,不仅能逆转健康风险,更能培养受益终身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为医生,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为青年人创造支持健康选择的环境。
【作者:张玉才,副主任医师,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中医院】
来源: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