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枚珍贵的蛇纽印章静静诉说着往昔岁月,它便是收藏于海南省博物馆的汉代朱庐执刲(kuī)印。这枚看似小巧的印章,实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宛如一把隐秘的钥匙,解锁了两千多年前 “天涯海角”的诸多密码。

汉代朱庐执刲印 图片来源:网络

朱庐执刲印于 1984 年在海南乐东县志仲镇潭培村出土,为银质方形印章,边长约 2.4 厘米,小巧玲珑却分量十足。印纽呈蛇形,蛇身蜿蜒盘曲,造型灵动,工艺细腻,仿佛下一刻就要游走起来。印面篆书阳刻“朱庐执刲”四字,笔力雄浑,古朴典雅,彰显着汉代篆书独特的艺术美感,寥寥数字,却让后世之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书法气象。

朱庐执刲印的印面篆书阳刻 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回溯到西汉晚期,这枚印章是朝廷颁给朱庐县守官的赐印。彼时的海南虽地处偏远,却也是大汉王朝版图不可或缺的部分。朱庐县作为行政区域的一环,这枚印章象征着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管辖与治理,官员手持此印,便是手握一份皇命,代天子行使职权,管理一方百姓、调度物资、处理纠纷,维系着地方的秩序与安稳。

从材质看,白银在汉代并非寻常金属,用银铸印凸显了印章持有者的特殊地位,彰显朝廷对朱庐县管理的重视程度。蛇形纽也别具深意,蛇在古代文化里象征着神秘、灵动,结合海南多蛇虫的地域特色,或是因地制宜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寄寓官员要在施政中灵活多变、顺遂无虞,善于巧妙化解地方难题。

汉代朱庐执刲印 图片来源:网络

朱庐执刲印的出土意义非凡。于考古学而言,它佐证了海南郡县制推行的史实,为研究汉代海南行政架构、区域划分提供确凿实物证据,填补诸多史料空白。史学家借此明晰西汉晚期海南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的运作模式,知晓朱庐县行政层级、职能,洞察中原文化与海南本土文化交融渗透的微妙关系。

在文化领域,它丰富了海南地方文化底蕴,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激发海南民众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这枚印章频繁现身各类文博展览,让参观者跨越时空,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先辈智慧,成为连接大众与古代海南的情感纽带,无声诉说着海南源远流长的历史,警醒世人珍视过往,传承文脉。

历经岁月沧桑,朱庐执刲印完好留存,实属万幸。如今它被妥善收藏、研究、展示,承载的历史记忆不会蒙尘,持续启迪后人探索海南往昔,探寻华夏大地多元一体、协同发展的壮阔征程,成为海南历史文化星空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来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