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虽然近年来疫情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群感染率高,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仍较多,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免疫系统仍在发育过程中、卡介苗的保护效力有限等因素,感染结核菌后容易发生结核病。校园内人群密集,一旦存在传染源,容易造成传播。那为什么学校是打击肺结核的关键战场?

一、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既可引发肺部结核病,又可侵犯肝、肾、脑、淋巴结等其他器官,形成肺外结核病。因其在古代被称为“痨病”,也在迄今仍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属于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高危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群体(如艾滋病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糖尿病患者等。

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或者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排到空气中,从而传播给他人。肺结核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可能伴有低热、盗汗、消瘦、虚弱等全身症状;而肺外结核的症状则取决于器官的部位。

二、结核病易在学校学校中形成传播的原因有哪些?

密集的社交环境、学生机体免疫功能不全、肺结核的隐匿性、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对肺结核病知识了解不够,未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学校应该如何防控结核病?

学校是承担校园结核病防控第一责任人,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防控工作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主要抓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入学健康体检

早期主动发现肺结核患者是学校把病例阻隔在校园外的有效手段。学校要将结核病筛查检查项目作为学校新生入学体检和在校学生、教职工每年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学生及其家长、教职工应积极配合。

1)幼儿园入园新生应进行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和肺结核可疑症状的问诊,对于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者或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

2)小学、初中和高中入学新生应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的问诊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

3)大学入学新生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的问诊和胸部X光片检查。

4)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新生入学体检参照同年龄组人群开展。

5)九年一贯制小学转初中、职高同一所学校内直升大专和转校生等均视为新生按照相应程序进行筛查。

6)新生入学肺结核筛查工作一般在入校前完成,最晚不超过开学后一个月。

2、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

询问学生有无咳嗽咳痰≥2周、痰中带血或咯血、胸闷、胸痛、低热、盗汗、乏力和体重减轻等结核可疑症状。

3、肺结核密切接触史筛查

询问学生是否曾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共同在一起生活、学习等)

4、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及胸部影像学检查

当结核病筛查结果异常时,需及时前往结核病定点医院进行明确诊断

被确诊为肺结核,需及时向学校报告,积极配合医生,完成规范治疗,并到当地慢性病防治机构开具复课证明才可返校。

做好因病缺勤追踪、晨午检登记及信息报告反馈。

学校对日常诊疗/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中发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均应有相应记录登记,及时指引家长到正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诊断,并追踪其诊断结果。一旦发现结核病例,应配合社卫中心等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筛查以及高危人群的医学观察和随访工作,防止疫情蔓延。

6、做好日常开窗通风。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均在室内活动,学校要建立定期通风的制度,温暖季节采用全天开窗的方式给教室通风,寒冷季节在课前和课间休息、学生离开教室时打开门窗通风;每节课后教室均应开窗通风,中午及大课间应保证教室通风30分钟以上。学生宿舍、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其他教学生活用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60分钟以上。

做好对家长及教职工的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

学校要将结核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卫生康健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以及校园内传统媒介或新媒体等多种形式,经常向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的核心知识,提高家长及师生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

综合上述,学校在肺结核的防控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前线角色。通过实施有效的筛查、教育和预防措施,学校不仅能保护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还能减少肺结核在更广泛社区中的传播。肺结核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的积极参与无疑是这场战斗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撰稿:佛山市顺德区大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李雪娴

来源: 佛山市顺德区大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