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医生都遇到过这种“敢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患者:

这是个50多岁的老大哥,因为突发胸痛就诊当地医院,化验检查提示急性心梗。治疗一天后子女要求转到上级医院。

由于心梗需要静养,医生要求患者卧床3天,吃喝拉撒不能下床。**但患者因为症状缓解,以为“病好了”,**便自己偷偷拔了输液针去上厕所。哪知道大便一使劲,胸痛再次发作。好在医生用药及时,症状才得到缓解。

医生有点“气愤”:你这么重的病,怎么还这么不听话!

患者却不以为然:我的症状分明都好了,你凭什么说我病情重?

结果几天后行心脏造影:**主干血管狭窄95%!稍有不慎就会彻底堵塞。**医生立即植入1枚支架开通了血管。患者这才意识到,之前的不听话都是在“玩命”!

为什么有的患者会出现心脏病症状消失,但血管病变却很重的情况?常见原因有3个:

一、症状缓解不代表病好了

**当心绞痛症状发作,**说明此时血管狭窄处的斑块病变不稳定,生成新的血栓导致狭窄进一步加重。但心脏会通过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的方法来增加冠脉供血从而缓解缺血症状。所以,心绞痛往往持续3-5分钟可自行缓解,但血管狭窄依然存在,如果再次出现劳累、情绪激动、受凉等诱因,症状还会再次发作。

**对于突发急性心梗的患者来说,**症状持续一段时间后逐渐消失不仅不是病好了,反而意味着缺血的心肌已经彻底坏死,无法传导出痛觉;此时的心脏十分脆弱,特别是心梗后的2周内,如果得不到静养,心脏破裂、心跳骤停甚至猝死的风险大大增加。

二、心脏的自我保护——形成侧支循环

当心血管主干血管出现严重狭窄甚至堵塞时,周围的毛细血管会形成新的通路向远处的心肌供血,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的程度。这是心脏的自我保护机制,急性心梗的患者中有7成可以形成这种侧支循环。

但我们并不能把身家性命都“赌”在这种被动的保护机制上,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满足自身需求的侧支循环,有研究显示,急性心梗患者中只有3成能形成血流量良好的侧支。更重要的是,侧支循环多是在身患心脏病多年的患者中出现,这些患者心血管大多已进展为弥漫病变,往往无法植入支架,只能选择外科开胸搭桥,不仅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也是个挑战。

三、糖尿病会隐藏症状

很多糖尿病患者平时感觉不到丝毫心脏病不舒服的症状,可在体检时却意外发现心血管严重狭窄需要支架治疗,有的甚至是多支弥漫病变,还要开胸搭桥。

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糖尿病患者身患心脏病时会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因为糖尿病会引起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发生病变,对疼痛不敏感;即使发生心肌缺血甚至心梗,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心前区疼痛,或者仅仅表现为心慌、胸闷,很容易被患者忽视,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被发现,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面临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据统计,这种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甚至高达50%-60%!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心脏病不疼了不一定是病好了,防微杜渐、积极就医才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我是心血管内科张医生,如果喜欢我的科普文章,就请点赞吧!还可以把它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关注我更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心脏病的健康知识!

来源: 心血管内科张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