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聊城市最大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4年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年)。2024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牢牢把握“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目标定位,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方法和思路,立足馆藏特色科普资源,推进文旅与科普深度融合,为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挥了积极贡献。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科普工作形成由馆长总体负责,公共服务部负责科普活动、陈列展览部负责科普展览、科研文创信息部负责科普宣传,综合办公室、藏品保管部、安全保卫部等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科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及表彰奖励范围,制定并完善了科普工作制度,对于科普讲解、科普活动开展等实行详细的绩效考核制度。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2024年全年对外免费开放322天,服务公众96万余人次。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科普教育空间由一楼学术报告厅、二楼青少年研学教室、四楼运博书吧组成,面积共635平方米;科普展厅(含常设展览展厅+临时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
为进一步完善提升科普基地服务水平,提高入馆便捷性,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免预约进馆基础上,联合人社部门,在西门入口闸机新增三代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直刷方式。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联合中国电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语音、拍照、文字等多种交互方式打造游客专属的“数字人智能伴游”。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2024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利用四楼运博书吧、一楼序厅、一楼学术报告厅、二楼研学教室等科普空间,围绕水工科技、馆藏文物等开展“运河上的船奇故事”、“聊来运转——遇见文物之美”主题系列科普活动,共210场,参与人数12000余人。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2.开展进社区、进校园(例如进大学,进中小学)、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利用“聊城段运河图片展”、“我从宋朝来”、“聊城文物别样红”主题移动展览,开展了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目前已走进汇金社区、湖北社区、月亮湾社区、东昌实验小学、东关民族小学等27个场所,参与人数近70000人。博物馆的特色科普活动走出去,不仅扩大了科普覆盖面,加强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而且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为今后科普活动的深化与拓展提供了新思路。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在全国科普日期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依托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展青少年主题科普活动10个,参与人数200余人;举办科普展览《有龙则灵——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博物馆联盟馆藏“龙”文物图片展》《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2个,观展人次45000余人。其中,《有龙则灵——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博物馆联盟馆藏“龙”文物图片展》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山东省 2024 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之一。
2.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2024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历史的留言簿——聊城碑刻拓片精品展》《自涂自画·马玉国绘画作品展》《汤汤大河 生生不息——山东地区黄河文明特展》具有特色的科普展览;开展15次科普教育活动,其中,流动科普展览“聊城段运河图片展”走进古楼街道海源社区集贤社区和古楼街道文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满足观众收藏、鉴赏文物的需求,普及文物知识,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举办了“寄石以孝——汉画像石图像的解读”专题讲座和“海岱鉴藏——山东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活动”。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日以及重大节日期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均举办相应的科普活动。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1.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入馆参观目前实行免预约制。观众可通过以下方式入馆:①携带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外国人使用永居证原件)或三代社保卡原件或申领电子社保卡的观众,可直接在入口闸机刷证、刷码,无需支付宝扫码或预约。②未携带第①条所列证、卡的观众,可使用支付宝现场扫码或支付宝搜索“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小程序,使用生成的二维码过闸机。③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且未带身份证、社保卡的观众,请凭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入馆。④团队预约请在开放时间联系0635-6066101。
2.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
①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网站https://www.yunhebowuguan.cn。②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微信yunhebowuguancn。③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微信视频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2024年发布信息147篇,点击量为151615;新增关注量2万,总关注量为12万。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2024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320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为市直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能够保障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所需的经费;2024年财政投入运行经费为520万元,包括科普场馆维护、科普活动及科普展览开展、科普志愿者培训等。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2024年度专职科普人员23人,兼职科普人员246人。
二、特色工作
(一)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公共服务功能
为更好地满足节日及假期广大游客的参观需求,博物馆于5月1日至10月7日开放期间每天延时2小时,并在夜间19:00至21:00打造“多彩文博 酷炫杂技”非遗展演、“聊来运转”运博奇妙夜等文博活动,联动博物馆文创区协同开展延时开放服务,促进文创产品销售和周边夜间经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二)举办系列特色科普展览和社教活动
2024年度,运河博物馆共举办特色科普展览44个,开展科普教育活动314场。博物馆基本陈列“大运风华——运河文化陈列”获第七届全省博物馆十佳陈列展览精品奖,其他临时科普展览也广受观众好评,社会反响良好。社教活动特色明显:一是推出“博物馆奇妙夜”特色社教活动,促进了广大市民游客对运河历史和漕运的兴趣。二是持续深化馆校合作,与民主小学、实验小学、育红小学等多所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展览进校园活动,将运河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有效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三是推出“博文知物”主题系列社教活动,聚焦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知识,收获社会好评。
(三)场馆特色创新举措获推广表彰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坚持增强服务质量提升实效,发挥运河专题博物馆特色。“聊来运转”博物馆文旅消费提振品牌获全省公共文化场馆提振文旅消费典型案例,“强化保障优化流程,确保延时服务成效”获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典型案例,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通报表彰。
三、问题不足
一是场馆科普服务水平与观众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存在差距,表现在科普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服务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在科普品牌打造、原创科普展览策划等方面,与先进科普场馆相比尚存在短板需要补齐。
四、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加强同类型科普基地的交流、学习,在科协指导下建立科普基地帮扶机制。二是组建一定范围内的科普基地联盟,共同打造具有知名度的科普工作品牌,提高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场馆简介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承载了千年运河历史与文化的殿堂,不仅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古今、沟通南北的文化桥梁。馆内丰富的展品和独特的展示方式,全面系统展示了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历史价值,彰显了运河历史的文化印记,是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的建设的重要场馆,展示了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博物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7000余件,藏品资源独具运河文化特色。博物馆2009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2023年完成改造提升。改造提升后的博物馆基本陈列为“大运风华——运河文化陈列”,展览由“历史变迁”“水工科技”“制度管理”“城镇经济”“运河风情”“现当代运河”六部分组成,一层二层为序厅、临时展厅和功能区,三层四层为固定展陈区、体验区,共展出文物400余件。采用传统展示与数码科技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恰当运用沉浸式的展览手段,以中国运河发展历史为背景,凸显山东运河、聊城及临清运河的特点和价值。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展示、研究运河文化的重要阵地。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以公告为准。
咨询电话:0635-6066101 0635-6066123
来源: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