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由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副馆长刘悦分管科普工作,由展览社教部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科普课程研发、科普巡展“六进”活动、全国科普日及科技周等重要节点科普活动组织等。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已制定科普工作制度,同时科普工作已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本年度,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对外开放309天,服务公众人次达12.7万人次,场所面积为3000平米。2024年初,我馆对一号展厅进行升级改造,专门增设科普宣传大屏,循环播放体育科普视频,升级奥运、冬奥火炬及奖牌等科普展品展示,图片如下: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的情况

2024年,天津市体育博物馆结合巴黎奥运会热点在馆内开展了丰富科普活动,包括爱津彩 “益”起向未来——乐小星奥运时空寻宝活动,通过专题导览、寻宝体验、体育主题表演等多种形式学习奥运科普知识和奥运精神;“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提升公众科学健身意识、营造良好健身氛围;暑期科普讲解活动向公众提供公益科普讲解服务,加大科普宣传范围和效果;科学健身公益课堂活动为市民提供科学健身理论知识普及和现场互动指导,手把手教会公众科学健身方法;奥运冠军打卡活动让公众与刘焕华等巴黎奥运会冠军零距离接触,感受奥运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本年度在馆内共举办科普活动数量37个,参与人数达4.9万人。

2.科普“六进”活动

本年度,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共开展“六进”活动25次,参与人数为6.5万人次,活动以女排精神、奥运科普知识、天津篮球文化为主题,以科普巡展和课程讲座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科普送进场馆、学校、社区、商圈等场所,打通科普惠民“最后一公里”。在2023-2024赛季排超联赛赛季,“海河回响——女排精神巡展”进驻赛场外围,巡展展板展示了天津女排建队以来一路接续奋斗的历程和排球运动科普知识;2024年4月,女排精神巡展走进天津大学校园,女排队员与天大学子开展排球运动互动,营造科学健身氛围;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馆与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联合设计展开了课堂上的博物馆——奥运藏品主题趣味活动,通过丰富的互动环节让孩子们收获知识、体验文化、提升美育素养;体博校园行——“天津与奥运”体育精神宣讲走进了滨湖小学、岳阳道小学、昆明路小学、西康路小学、新华中学等学校,广泛宣传奥运科普知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2024年7月,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奥林匹克文化及女排精神巡展走进2024年“石榴籽一家亲”暨天津和田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及“阳光巴郎 激情奥运——我与奥运健儿面对面交流”活动,展览不仅讲述了中国奥运的追梦之旅以及天津女排的成长历程,还展示了奥运会奖牌、火炬等体育博物馆珍贵馆藏,向和田青少年讲述体育藏品蕴含的科技内涵;2024年7月,奥林匹克文化暨体育博物馆馆藏奥运藏品特展在天津河东万达广场、东丽万达广场,体育博物馆将展览内容融入全国智跑迷宫挑战赛,为公众带来健身与科普为一体的活动体验;2024年8月,“五虎星火杯”三人篮球挑战赛市级决赛在东马路篮球公园开幕,天津市体育博物馆“篮球之乡——天津篮球百年掠影”展览在赛场周边同步展出,为体育赛事增添文化底色和动力。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2024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天津市体育博物馆通过科普课程、绘画竞赛、“线上+线下”展览、科普作品展览、冠军体育课等丰富活动形式为公众提供优质体育科普服务体验,并荣获“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等荣誉。全国科普日期间共举办活动4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共计4.3万人次。

(1)爱津彩 “益”起向未来——“天津与奥运”主题线上科普课程暨绘画竞赛活动

为进一步宣传体育科普知识、弘扬奥运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天津市体育博物馆于2024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爱津彩 ‘益’起向未来”——“天津与奥运”主题科普课程暨绘画竞赛活动。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天津与奥运”主题线上科普课程以奥运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通过展览讲解、实物展示等形式生动展现了天津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以及天津运动员艰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同时课程配套有科学健身课程,帮助青少年锻炼身体,纠正不良姿态。

线上课程及绘画竞赛活动一经发布,众多青少年参与到课程学习和绘画创作之中。通过初评、复审和专家外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和教师优秀组织奖4名,在颁奖仪式中向获奖学生及教师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颁奖仪式由天津日报、今晚报宣传报道。活动同时在线上、线下开设绘画作品展,通过多渠道增强宣传效果。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学习体育科普知识的平台,更在参与者心中播下了热爱体育、崇尚科学的种子。通过线上科普课程、绘画竞赛和线下绘画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加深了青少年对奥运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与认同,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科普知识的普及,也激发了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参与度。

(2)科学健身公益课堂

全国科普日期间,科学健身公益课堂于9月25日在天津市体育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天津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携手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天津市和平区科协及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共同策划,吸引了来自和平区静园社区众多居民的积极参与,共同开启了一场健康与知识的盛宴。

活动现场,来自天津体育职业学院运动康复系的专业教师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且行且珍‘膝’”膝关节养护知识主题课程。何老师从膝关节的组织构成讲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膝关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不科学运动可能带来的损伤风险。他强调,科学预防膝痛的关键在于日常的正确保护与合理锻炼,并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正确的运动姿势、合理的运动量以及适当使用护具来降低膝关节受伤的风险。

此次“爱津彩 ‘益’起向未来”科学健身公益课堂的成功举办,是一次健康知识的普及,它让科学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民科学健身的良好氛围。

(3)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校园宣讲暨“冠军体育课”运动员进校园活动

为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指导青少年进行科学健身运动,培养他们坚韧不拔、勇于追梦的精神品质,由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和天津市体育局主办,由天津市体育博物馆承办的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校园宣讲暨“冠军体育课”运动员进校园活动于9月12日、9月23日分别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举行。活动邀请了游泳奥运冠军王长浩以及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副队长、杭州亚运会冠军、巴黎奥运会亚军得主李红参加。两位冠军分别在各自学校的报告厅进行了主题演讲,分享了自己从接触运动到成为顶尖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以及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心路历程。他们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们勇敢面对挑战,不断追求卓越。同时,两位冠军分别在学校体育馆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王长浩示范了游泳动作并现场指导,而李红则讲解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动作细节,并悉心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动作。课后,两位冠军还回答了学生们关于体育运动的各种问题,并与学生们互赠礼物合影留念。

“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校园宣讲暨“冠军体育课”运动员进校园系列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中华体育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激励广大青少年勇往直前,追逐梦想。

2.科技周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2024年科技周期间,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开展了面向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科普活动,以科普课程、科普宣讲、科普趣味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体育项目知识和科学健身知识,以此来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科技周期间共举办科普活动6场,参与人数达5800人次。

(1)参展天津市第38届科技周主场活动

5月19日,天津市第38届科技周主场活动暨天津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天开高教科创园成功举办。经过前期展项申报和遴选等环节,天津市体育博物馆作为天津市科普基地参展,现场展示了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火炬、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及奖牌、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等藏品,向市民科普藏品蕴含的科学内涵和体育精神。

(2)科学健身科普和女排精神巡展走进安华里社区

为关爱居民健康,丰富居民体育文化生活,5月29日,体育博物馆科学健身科普和女排精神巡展走进“天津IPTV健康公益社区行”安华里活动现场,联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相关单位为居民送去健康、健身科普和体育文化知识,搭建惠民服务平台。

活动现场,安华里社区健身队和老年大学学员进行了健身成果和才艺展示。公益市集现场还展示了天津IPTV电视端老年、美食、健康、体育、文旅、家居等专区的精彩节目推介,送出免费体育健身券等诸多福利。为社区居民送去健康与体育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3)体育文化科普宣讲走进昆明路小学

5月29日,天津市体育博物馆携手和平区科协、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及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走进昆明路小学,在科技周期间开展了一场体育文化科普宣讲活动。

宣讲以篮球运动的起源为切入点,详细讲述了天津体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天津运动员感人事迹。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一段段振奋人心的故事,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体育精神的力量。同时,天津体育职业学院的施宁老师为学生们进行了科学健身的互动指导,教授了正确的拉伸动作,强调了运动前热身的重要性。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运动安全意识,也提升了他们的科学健身水平。

(4)“爱津彩 ‘益’起向未来”科学健身公益课堂

5月22日,天津市体育博物馆联合和平区科学技术协会、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联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老年人夏季运动注意事项”的科学健身公益课堂活动。劝业场街道林泉社区居民和塘沽供水公司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此次活动,天津电视台新闻频道“人间晚晴”节目对活动进行全程录制报道。

活动现场,天津体育职业学院运动康复系专业教师围绕老年人在夏季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开展课程讲授,同时示范了适合老年人的夏季运动项目,并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健身建议。

这次公益课堂活动的举办让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关于健康生活的科学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丰富文化生活,享受健康、幸福的晚年时光。

(5)科普研学营活动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携手天津市卫津荣耀红十字公益发展中心,于5月31日成功举办了科普研学营活动。此次活动在体育博物馆内举行,吸引了来自天津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和人文学院的众多志愿者参与。

活动通过科普展品讲解、观看体育科普视频、互动有奖问答以及旱地冰壶体验等环节让科普志愿者们深入了解了体育赛事蕴含的科技原理和发展历程,学习了冰壶运动的基本技巧,更是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本次科普研学营的成功举办,为科普志愿者提供了拓宽视野、感受体育科普魅力的平台,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将将继续着力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为天津体育科普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6)“奥运知识我知道”趣味科普活动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于科技周期间走进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为全体小班小朋友们带来了“奥运知识我知道”特色幼儿科普课程。

通过生动讲解、藏品展示和互动引导,让孩子们积极思考并回答关于奥运会的含义,他们逐渐理解了奥林匹克蕴含的文化和精神意义,进一步认识奥运藏品的设计理念和科技内涵。同时,课程设置了旱地冰壶和投壶等户外运动环节,让孩子们运动起来,在游戏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奥运精神。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与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携手举办趣味科普活动,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更多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喜好,通过授课引导和户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激发幼儿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丰富孩子们的体育文化视野。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在天津市体育局官网设有体育文化专栏,同时自主运营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抖音、知乎、科普中国科普号等新媒体平台,2024年度共发布信息174条,总阅读量为70.76万人次。具体链接及平台用户名称如下:

网页:https://ty.tj.gov.cn/jmty/tywh/tywhgz/

官方微博:https://weibo.com/u/5928504284

微信公众平台:天津市体育博物馆

抖音:天津市体育博物馆

科普中国科普号:天津市体育博物馆

知乎:天津市体育博物馆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截止2024年底,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共有志愿者123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次,服务人数达9900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设置专职科普人员6人,兼职科普人员2人。2024年度我馆科普工作经费投入为18.05万元,其中包括科普展品购置9.6万元,科普活动及展览费用3.5万元,科普展示设备费用4.95万元。

二、特色工作

(一)细分受众 打造个性化科普教育亮点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面向幼儿、青少年、大学生志愿者、中老年等不同群体开发符合其年龄、心理特点和科普需求的科普教育活动。例如面向幼儿,采用授课和冰壶、投壶体验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习体育项目科学知识;面向青少年,举办线上科普课程暨绘画竞赛活动,为青少年提供线上学习资源,拓宽科普宣传渠道;面向老年人,采用体育文化展览参观和科学健身互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升其科学健身意识和能力。

(二)持续加强“科普”+“红色”品牌优势

无论是科普宣讲、科普课程、奥运冠军课还是科普趣味活动,在所有科普项目中始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以优秀运动员艰苦训练、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打动人、感染人,在公众、热别是青少年心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体博科普

三、问题不足

(一)科普资源不足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在科普活动方面经验较为丰富,但是可接触利用的科普资源有限,在体育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需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二)科普人才短缺

需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普工作的意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科普、大众健身科普的能力,在科普人才队伍方面,科普人才队伍的专业性有待加强,科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不够。

四、工作建议

(一)组织基地开展优秀活动观摩

希望定期组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各类科普培训及经验交流活动,同时选择全国优秀科普活动进行现场参与及观摩,以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提升科普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务能力。

(二)开设科普立项

希望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设科普立项征集,扩大立项申报单位范围,择优立项,以项目申报和资金支持等形式鼓励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研究、提升科普教育工作水平。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附件: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简介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是唯一一座天津市体育局直属的体育行业博物馆,位于著名的民园体育场内,2017年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体育博物馆收藏了各类藏品5000余件,馆内目前设有“天津与奥运”专题展览、“海河回响——女排精神展”以及“体育非遗看天津——天津体育非遗及民族传统体育展”三个内容详实、特色鲜明的展厅,展示天津体育历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团体、游客及我市市民参观。天津市体育博物馆被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文化体验基地、天津市社科普及基地、天津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以及中小学生实践课堂资源单位。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当前展出的展览有:

一、“天津与奥运”专题展:

“奥运三问”发自天津,这里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郑重起点,也是中国人在开放中觉醒自强的见证。展览以天津体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线索,集中展示了张伯苓、王正廷、董守义等体育先贤的“体育救国、强国强种”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展示了“奥运三问”、近代西方体育和奥运项目的引入和传播等天津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杰出贡献以及天津在群众体育方面创造出的一系列体育创新。

二、海河回响——女排精神展

展览以丰富的图文、视频、实物展品等资料,展现了天津女排这支优秀的集体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展览藏品达200余件,全面回顾了天津女排自1956年建队以来66年来接续奋斗的历程。尤其是近21年来,天津女排取得联赛16冠、全运会5冠、亚俱杯5冠、全国女排锦标赛6冠,为中国女排培养输送高水平运动员30余人,7人荣获世界冠军,4人荣获奥运冠军,为祖国和天津争得了荣誉。

三、体育非遗看天津——天津体育非遗及民族传统体育展

运河畔天津卫,体育非遗荟萃。天津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近代体育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北方体育类非遗的一座重镇。天津涌现出霍元甲、韩慕侠等武术大师,目前拥有7项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和49项市级体育非遗项目,代表了千百年来奋斗精神和创新智慧的天津体育非遗和民族传统体育,记录着地方文明的演进,涤荡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展览重点展出了回族重刀武术、拦手门武术、李氏太极拳、无极拳、大六分村登杆、永良飞叉和穆氏花毽7项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和部分市级体育非遗项目的实物、图文,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天津体育非遗的魅力。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上午 9:00至11:30,11:00停止入馆
下午 13:00至16:30,16:00停止入馆

来源: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